邓子恢(邓子恢生平介绍及其后人的情况)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581更新:2022-07-28 02:57:58

邓子恢被誉为什么邓子恢 (1896-1972),又名绍箕,福建龙岩新罗区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邓子恢同志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被誉为党内的农业、农村工作专家。
浅析邓子恢张鼎丞之间有怎样的矛盾
打个比喻,将小摊小贩比作洪水,城管是大禹,大禹治洪之所以成功,在于它采取了“堵不如疏”策略,如果将小摊小贩赶尽杀绝,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收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包括民事和刑事,那就不如采取“疏”的策略了,即是说,如果有条件的,可以引导入室经营,如果条件不够的,也可划定一些地方,进行露天经营。
邓子恢有个儿子叫邓福生吗?您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吧?
不了解你说的什么问题...
谁当过邓子恢的警卫员?有苏文举吗
还有个抗战时期警卫,叫沈德勤信邓子辉当了三年警卫,现在93岁了,在黑龙江佳木斯汤原县!
邓子恢生平介绍及其后人的情况
邓子恢,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段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邓子恢同志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被誉为党内的农业、农村工作专家。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邓淮生是邓子恢的儿子。
早期革命及红军时期
邓子恢幼年就读于桐冈小学,十七岁入龙岩中学堂。1917年,他因获得公费留学日本资格,后因肺病被迫辍学回国[2]:3。1921年,返乡在桐冈小学任教。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5。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邓子恢被国民党通缉,并回到闽西组织革命活动[2]:8。1928年3月4日,邓子恢与罗怀盛、郭滴人等领导龙岩后田暴动(闽西暴动),组建工农武装,进行土地分配[2]:9。期间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57团及闽西暴动委员会,邓子恢任党代表兼副总指挥(总指挥为张鼎丞)[2]:9。

1929年3月,其担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时值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入福建[2]:11。同年5至6月,邓子恢组织工农暴动,配合朱毛部队进入闽西,并歼灭国军省防军第一混成旅,并组建立闽西苏维埃政权[2]:11-12。1930年3月,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并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2]:12。同年九月,邓被调任福建省委巡视员,帮助指导莆田、福安、漳州等地进行土地改革和游击队建设[2]:11-15。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成立后,邓担任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兼财政部长、土地部长、国民经济部长等职[2]:16。由于战事紧张,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邓子恢留在赣闽根据地,与张鼎丞、谭震林等继续指挥游击战争[2]:16-17。

中日战争及国共二次内战时期
次年,在赣闽活动的中共游击部队与国军进行谈判,并获得成功。1938年3月1日,邓子恢与张鼎丞、谭震林率领的闽西南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并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民运部长,部队北上[2]:18-19。1939年,邓陪同新四军军长叶挺处理高敬亭问题[2]:19-20,此后新四军离开大别山,部队进入江北地区,邓子恢任江北政治部主任[2]:21。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军部被歼后进行重组,邓子恢任彭雪枫率领的六支队政委,后改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率部队与侵华日军作战,并进扩员[2]:22。

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共部队战略调整,新四军主力进入山东,邓子恢则跟其余部队留在华中,并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兼华中分局书记[2]:27。1946年4月,其与曾山奔赴延安会见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讨论留守江北的新四军战略。次月,邓子恢返回淮安,并组织土地改革[2]:28。此后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部队转入山东,此后继续进行土改,并对组建后的华东野战军(即后第三野战军)负责后援供给[2]:29。1948年,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即第二野战军)在河南配合作战,邓子恢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委、华中局第三书记兼军区第二政委,组织河南地区的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2]:30。1949年3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在开封成立,邓子恢担任主席[2]:30。之后调往武汉,在第四野战军内任职[2]: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
1950年2月,邓子恢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南财经委员会主任,组织中南地区的土地改革。1953年1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进入中央[2]:36。翌年9月,邓子恢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农业[3]。此外,他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10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上,邓子恢提出“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不宜过快,要求不能过急”的意见,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受到批判[4]。1961年,在下乡调查后,邓子恢仍然坚持主张保留土地责任制、进行包产到户,对毛泽东的过激农业合作化政策有所抵制[5]。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邓子恢提出的支持包产到户的主张被当作“修正主义纲领”,受到严厉批判,会后撤销了邓子恢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职位。1965年1月,他被免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文化大革命,邓子恢遭到迫害,并于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6]。12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追悼会,纪登奎主持,叶剑英致悼词[7]。

1981年3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为邓子恢同志平反的通知,其中指出“他对农业集体化运动中一些重要问题所提出的意见,大都是正确的,过去党内对他和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批判、处理是错误的,应予平反,强加的一切不实之词,应予推倒,恢复名誉。”[8]同年6月27日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亦赞扬其农业责任制观点对中国农业的重大意义。
邓子恢的世人评价

邓子恢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


邓子恢与毛泽东产生分歧的焦点是什么?谁的观点更正确
主要的农业合作发展的步伐的问题,邓倡导者应不太快了,这样的被毛批评为“小脚的女人;此外,负责农田,在家庭责任的问题上,毛泽东的意见,差异也很大

现在是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毛泽东的思想是过于追求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对而言,更客观邓子恢的意见, “客观”的,毕竟,有一个大环境的影响。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