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简介(明朝大臣刘伯温简介)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725更新:2022-07-28 02:21:14

汤的汤姓介绍

汤姓迁徙
因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的发祥地应该是今河南省境,商朝自商汤至纣王亡国,其国都先后有7次迁徙,即商汤时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县北);至仲丁时,迁都于嚣(今河南荥泽县西南);河禀甲时,迁都于相(今河南内黄县);祖乙初时,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县南);后再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县);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改国号殷,称为殷商;到武乙时,再迁都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直到纣亡。因此汤氏在商代就遍布于全国各地,但至秦汉之际,汤姓却主要以古时的中山河范阳两郡所辖之境为其繁衍中心。汉文帝时,汤隆的玄孙汤得新自开封迁至晋陵(今江苏常州),其子汤璋又徙居交趾(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汤姓将佐自光州固始(今属河南)随从前往,在福建定居了。宋代,汤氏主要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宋时有秋浦(今安徽贵池)人殷崇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改姓名为汤悦。明代,有开国功臣汤和,汤氏有迁入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者。从清康熙时开始,广东汤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以后再由台湾迁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国、东帝汶、澳洲等地。


明朝开国功臣汤和简介 汤和怎么死的汤和墓在哪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墓高3.6米,宽3.9米,面积达40平方米,墓碑高6.25米,墓阶下有对称的石翁仲、石狮、石羊。汤和墓始建于明代初期,197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堀,汤和墓重见天日。2006年10月,汤和墓被整修一新,墓园内矗立着新塑的汤和铜像,该墓区现己成蚌埠市的龙湖公园一景。并被列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汤和没被朱元璋杀死的原因
1、原因
  (1)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是老朱的“发小”。
  (2)“识时务”的判断力与处事方法。朱元璋濠州投军时,汤和还是朱元璋的上司,可从那时候开始,老汤就对朱元璋必恭必敬,成为朱皇帝最早的铁杆亲信。
  (3)汤和基本做到了与世无争,实为老资格元勋的他极少炫耀自己的功劳,元朝灭亡后,汤和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后来倭寇扰边,又是汤和受命戍守山东沿海,确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功成后毫不争功,把朱元璋的赏赐分给故交后归养故里,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也使老朱终于对他放下了戒心。
  (4)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不授人以柄。
  (5)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2、简介

  汤和(1326年-1395年),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字鼎臣,濠州钟离人。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老师简介
汤老师那400多枚图章中,有不少类似“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性发展”的图章!这几枚图章没有问题,关键是你在写政治学习心得体会时,态度要端正啊!你怎么能小鸡挑食一样在图章里挑选盖成一篇篇心得体会呢?心得心得,心里不断获得的“新得”!
汤和的介绍

汤和(1326年-1395年),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字鼎臣,濠州钟离人。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12(概述内图片来源2)


汤姓起源及简介 姓汤的名人有哪些
汤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华姓氏,据记载,它最早发源于今河南境内。当代汉族汤姓的人口250万,为全国第九十位姓氏。
汤姓起源及简介
汉族汤姓出自成汤。成汤即商汤,先商族为黄帝之裔帝喾之后,始祖契的氏族是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是东夷化的一支氏族,子姓。据说,契是发明刻木记事之人,从契开始,我国的世袭部落的方式改为男系传递。契氏族始居河北平山,后南迁河南安阳,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在今河南商丘。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末代王夏桀时期。履字汤,也称武汤、武王、天乙,为商开国君主,系黄帝曾孙高辛氏之子契裔十四世孙。甲骨文中又称唐、大乙、高祖己。原为夏时方伯,商族领袖,专管征伐之事。与有莘氏通婚,建都于亳,在今山东曹县南,往用伊尹和仲虺执政,积聚力量,准备灭夏。陆续攻灭邻国葛和夏的联盟韦、顾、昆吾等国。经十一次出征,成为当时的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成汤之后以先祖的名为氏。子姓汤氏的历史至少有3600年。
历史上汤族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时汤姓南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入台湾。 。
宋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汤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国形成了东部赣苏为中心的汤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时期,江西为汤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这三省的汤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以赣、苏、浙、皖为汤姓的聚集地。
当代汉族汤姓的人口200万,为全国第一百0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汤姓人口由19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汤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汤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汤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苏、福建、湖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汤姓总人I=I的45%,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安徽、广东、江西,这五省的汤姓又集中了27%。湖南为汤姓第一大省,占汤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汤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间,汤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和四川的移动成为汤姓迁移的主流。
历史上姓汤的名人
历史上涌现出汤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宋诗人汤惠休;五代后唐岚州刺史汤群;南宋宰相汤思退,大臣汤鹏举,学者汤千,画家汤正仲;明朝开国功臣信国公汤和,戏曲作家兼文学家汤显祖,破倭寇名将汤克宽,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清朝礼部尚书汤斌,学者汤球,世袭云骑尉、画家汤贻汾;清末云南按察使、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总长汤寿潜,近代立宪派人士、民国段内阁内务总长汤化龙,历任南京卫戍总司令、第一绥靖区司令官、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当代微生物学家汤飞凡,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作家汤道耕(艾芜),畜牧学家汤逸人,工艺家汤子博,原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汤秉达。
姓汤的男明星
汤非、汤镇业、汤剑庭、汤广仁等等。
姓汤的女明星
汤唯、汤灿、汤敏、汤盈盈、汤怡、汤加丽、汤嬿等等。
明朝大臣刘伯温简介
1、人物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2、主要成就
  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学术思想
  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建国谋略
  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后,刘基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学成就
  刘基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刘基为晚明讽刺小品的勃兴也起了先导作用,重视文学之于社会的能动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季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了开道的作用。
  3、主要作品
  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