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结局(《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如果供出了毁堤淹田的真相,后果会怎样?)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81更新:2022-07-28 01:47:00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呢?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自己说过,他会和严阁老同落。历史上的胡宗宪结局其实也是一样,严嵩倒了以后,胡宗宪最后被迫自杀了。关于胡宗宪的评价,历来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一些人认为他是勾结严嵩、贪污腐败,贻误国事。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在剿灭倭寇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不过总体来说,胡宗宪不是勾结严嵩贻误国事,而是依附严嵩完成了抗倭大业,造福一方百姓。

提起明朝的抗倭名将,很多人只知道戚继光和俞大猷,但是大多数的人不知道胡宗宪。实际上,明朝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和俞大猷只是胡宗宪的部将。整个抗倭方针都是胡宗宪亲手制定,威震天下的戚家军也是在胡宗宪的支持下建立的。后来,明朝给他平反的时候谥文是这样说的:

“竭十年殉国之志,遗七省生灵之安。虽萋菲不免于后言,而孤忠已明于先代。”

胡宗宪是安徽绩溪人,嘉靖十七年的进士,历任县令、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总督、兵部尚书。他通过几十年的时间,从一名普通的朝廷文职官员,逐渐成长为一位有勇有谋的军事将领。

他做官的时候,政绩是很好的。比如胡宗宪刚开始是在山东做知县。那个时候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当地人民在一个叫“草上飞”的带领下,举起了反旗。“草上飞”有几千人,为患地方很久。胡宗宪知道这些人都是活不下去百姓,因此没有派兵围剿,而是对他们晓以利害,成功说服了他们解散。甚至胡宗宪还从这几千人中选了上千人作为义勇。

嘉靖年间,倭寇劫掠已经遍布东南沿海。他到任以后,指挥明军取得了很多的胜利。嘉靖三十四年春,胡宗宪设计杀死倭寇七八百人,解除了嘉兴之围。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胡宗宪亲自率兵在后梅围攻了倭寇。倭寇突围以后,他又在西山岭伏击歼灭520名倭寇。

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杀死勾结倭寇入侵的海寇徐海。

嘉靖三十六年,倭寇头目王直被胡宗宪用计杀死。

明朝的胡宗宪是有大将之风的,能够招揽人才,能身先士卒,同时又有军事才干。他手底下有很多人才,比如奇才茅坤。对那些没有功名的秀才,他也能够虚心招募。比如昆山秀才郑伯鲁懂军事,胡宗宪知道以后,便把他请到自己的幕府之中。

嘉靖三十五年的后梅战役中,胡宗宪亲临前线指挥。他和将领冒着大雨站在水田中指挥士兵与倭寇作战。当然,胡宗宪也关心士卒,因而手底下的士兵也愿意听他的命令。

嘉靖四十年,倭寇上万人乘船百艘进犯,胡宗宪授予方略,之后不久便有捷报传来。

徐渭把他比喻为明代的‘郭子仪’。张鼐是这样说的,浙江、南京等地围剿倭寇六、七年,花费了无数钱财都无法成功。胡宗宪到了以后,无论是在陆地作战,还是海上作战,倭寇很少能活着回去。他擒住徐海、王直,功劳很大。东南沿海倭寇为患上百年,全靠胡宗宪得以平定,可以说他是社稷之臣。

当然,胡宗宪的确是勾结了严嵩,送了很多钱财美女,“ 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 ”。因为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年,可以说胡宗宪没有他们的支持,是不可能取得这些功业的。比如浙直总督张经也奋勇剿倭,取得很多功劳。就是因为不买严嵩干儿子赵文华的帐,被迫害致死。

胡宗宪也是有过失的,比如自己贪污腐败,抗倭中对王直的处理和俞大猷的关系。

当然,胡宗宪也不是完美的。他一生受人诟病最大的便是依附严党。为了巴结严党,胡宗宪送去了很多无数奇珍异宝。不过客观来说,在那个时候如果胡宗宪真的想做成事情,有时候必须得这样。因为当时大明朝的官员就是这几种选择:


胡宗宪和于谦同样明朝的中流砥柱,结局有何不同?

水至清则无鱼,同样是明朝的中流砥柱,结局相同却又不尽相同?

“千磨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首《石灰吟》流传千古,而诗句的作者于谦——在土木堡事变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抗击瓦剌,保住大明,最终青史留名,被誉为能臣廉吏的典范。

于谦深入瓦剌营剧照

“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东南抗倭擎天一柱,平息东南沿海多年倭患。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听的最多是戚继光吧!不可否认,戚继光确实为抗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当得起“民族英雄”四个大字。但是若论抗倭最大的的功臣怕只能是胡宗宪了。同样是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同样的位极人臣,同样的精忠报国,同样的奸佞当道,同样的举世混浊,为何二人说相同却又不尽相同呢?

首先,相同指的是“土木堡”兵败后,明朝50万军队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也先扣留,要挟天子令大明,进攻京师。于谦在紧急时刻,提出另择新君-朱祁钰(朱祁镇弟弟),断了也先的念想。积极组织京师的防守,让瓦剌无可奈何。并最终迎回了英宗皇帝(此时已经为太上皇)。但是于谦此人一身正气,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丝毫没有人情可讲。因惩处石彪私铸铜钱案得罪了同样在保卫京师中立下战功手握重兵的石亨,因为要变法图强重新丈量土地触动了一些地主豪强阶级的利益,不接受任何人的投靠,不加入任何一个阵营,只对皇帝朱祁钰负责。当然朱祁钰给了他充足的信任,但是所谓月满则亏,皇帝百分之一百的重新,让其他的大臣就心生怨言了,就像宋小宝的小品中说的:“皇帝要雨露均沾”当然这指的不仅是对妃子,对大臣也一样。大臣们觉得自己得到的关爱少了,宠信不够了,就要想方设法去自己找。于是,太监曹吉祥、大臣徐有贞、石亨等谋划了迎接太上皇的政变,史称“夺门之变”。迎回太上皇朱祁镇,以“不杀于谦,多门之变师出无门”为由处死了于谦。一代名臣最终很无奈的看着自己未竟的事业,看着自己身后的亿兆黎民,是否会多一些无可奈何,还是会多一些生不逢时呢?

而自明开国以来,一直存在倭患,嘉靖时期,倭患已经愈演愈烈。嘉靖二年(1523年),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史称“争贡之役”(又是死太监引起的引发大规模的战乱,大家注意前面的土木堡之变便是太监王振引起,对瓦剌寻衅,而后又怂恿明英宗亲征,撤退的时候还想让皇帝绕道去自己家乡光耀门庭,最后才导致明军在土木堡被围,大败。)此后,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经路子被封了,但是油水很多,正好赶上日本穷光蛋一大把,与其让他们在日本国内闹事,不如让他们去抢吧,转嫁危机,一直以来就是日本的光荣传统。于是,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而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胡宗宪剧照

此时,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荡平倭寇,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大力整顿军队,严肃军纪、短时间内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不久,工部右侍郎赵文华(严嵩的干儿子)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因为张经看不惯阉党的做派,未及时孝敬银子而被赵文华记恨,得罪了赵文华就是得罪了严嵩,得罪了严嵩就得罪了整个阉党,也就得罪了世宗皇帝。随后,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可能到死张经都不知道为何?但这一切都被心细的胡宗宪看在眼里,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早已打定了主意,曲意逢迎、溜须拍马,说白了关键是多送礼。就这样,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福建、南直隶、浙江等省重兵,说是生杀予夺的封疆大吏一点都不为过。

严嵩剧照

宗宪曲意逢迎只是知道在这个严党当政的黑暗年代,要想实现自己的宏愿,实现自己丈剑卫国的梦想,实现自己造福百姓的初心,就不得不委身事贼,卑躬屈膝,但这一切,我汝之无悔(胡宗宪字汝之)。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军事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另一方面,分地域大量招募、训练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和俞大猷创立的俞家军。在胡宗宪的抗倭斗争中,胡宗宪剿抚并用,擒王直、杀徐海,两浙倭患暂告平息。余姚百姓为纪念功德建“胡公岩”,以示敬仰。

嘉靖皇帝

两者相同的:最终陷入权力的漩涡中被无辜牵连,不得善终,但二人盖世之功,必将万古流芳。不同之处在于,同样的深处奸佞当道,胡宗宪肯放下自己的名节,注重实际而不务虚名,既然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那就改变自己,去适应它,让它为我所用,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于谦太过正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悲剧是必然的。不知道大家对我的观点有什么看法?欢迎指正。


为什么胡宗宪抗倭有功却被历史遗忘,无缘
我个人并不认为胡宗宪被历史遗忘了,包括徐渭、俞大猷等。在明史研究中,胡宗宪总督东南五省击溃倭寇是个研究重点。题主可能是想说胡宗宪在民间的名声不像戚继光那样大。这也确实。嘉靖年间东南抗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民族英雄。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戚继光莫属。其他很多人(比如胡宗宪、徐渭、俞大猷等)在民间名气都不大,但在当时却是显赫一时。一个人能够被后民间记载(传颂或者唾骂),除了要在当时做出大事之外,还必须要有文人的文学创作。也就是说,胡宗宪在民间的名声不大,还是因为读书人并不待见他。即便他曾经创立过不世之功。读书人不喜欢胡宗宪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胡宗宪投靠严党,政治背景不好。胡宗宪出任东南五省总督的时候,内阁首辅正是大奸臣严嵩。严党的乱政行为早已经被科道御史所唾弃,但是嘉靖皇帝宠信严嵩,所以天下文人是敢怒不敢言。胡宗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抗击东南沿海倭寇,只有投靠严党。因为必须确保后方稳定,才能够集中力量对抗前线。胡宗宪在今天之所以还有正面评价,主要原因就是他虽然投靠严党,但是并没有做什么坏事。而是利用严党的关系全力解决倭寇问题。但是胡宗宪的行为在当时并不为很多人理解。更不利的是,严党在胡宗宪抗倭结束之前就被徐阶瓦解。严世蕃伏诛,严嵩削职为民,胡宗宪也受到了牵连。所以胡宗宪最后的结局并不好。对于后世文人来讲,尽管胡宗宪抗倭有功,但是他投靠严党,政治立场不好。作为胡宗宪本人来讲,当时投靠严党的决定也是迫不得已。在这种情况下,胡宗宪的抗倭之功就被大大削弱了。他至今还能有一个较为正面的评价,已属不易。
第二,戚继光威名远播。与胡宗宪相比,戚继光最终的结局也并不好,不好的原因也是因为政治立场的问题。在嘉靖年间东南抗倭期间,胡宗宪是戚继光的顶头上司。戚继光自身具有较强的军事才能,戚家军也是抗倭劲旅,威名远播。这也离不开胡宗宪的支持。但是戚继光当时不需要找政治靠山,所以戚继光与严党并无牵连。东南倭患解决之后,张居正入阁,并且于万历元年出任内阁首辅直至万历十年。戚继光也由此找到了张居正作为自己的政治靠山,并且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戚家军从东南沿海调防至北部边境,戚继光本人出任蓟州总兵,抗击蒙古人,北部边境安宁长达十余年。在蓟州总兵任职期间,还注重年轻军官的培养,例如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李如柏等。万历二十五年,李如松出兵朝鲜击败日本大名丰臣秀吉,就是用的戚继光所传下的战术战法。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而后遭到万历皇帝清算。戚继光也因此受到牵连,晚年结局并不好,于万历十六年辞世。后来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平反,戚继光的功绩也因此没有收到影响。
胡宗宪作为戚继光的提拔者和顶头上司,自然是有功之人。但是戚继光名气太大,其他人的名声就显得相形见绌了。这里面甚至包括东南第一军师、大明四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在民间的知名度也不如戚继光。
一人助胡宗宪擒汪直诱徐海,后面怎么样了?
此人就是徐渭,他助胡宗宪擒汪直、诱徐海,胡宗宪死了之后,他还曾用钉子刺入耳中、用锥子猛刺自己的肾囊, 一共自杀了9次,在穷困中直到73岁忧愤而死。
明朝胡宗宪妻女结局如何 胡宗宪著名后人都有谁

妻子和女儿被侮辱。

子嗣:

胡桂奇:长子,锦衣卫千户,随父长年征战在外。

胡松奇:次子,封为“锦衣卫副千户”,回到绩溪守住家业,克勤克俭,兢兢业业。

胡柏奇,三子,后迁往山东青州老家定居。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扩展资料:

胡宗宪是安徽绩溪人,生于明朝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他是明朝嘉靖时期的一位兵部尚书,也是一位驰聘抗倭名臣。作为戚继光的顶头上司,胡宗宪起到无人替代的作用。

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26岁的胡宗宪考中进士后,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从此,他开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时就已初步展现。

上任后,他就显出出色的政治才干,他先组织广大人民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后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盗贼在益都为害多年,胡宗宪用安抚劝降之策,既使群盗解散,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编为义军。

参考资料:百科-胡宗宪


胡宗宪是明朝的抗倭名将,为何他最后冤死在狱中?
因为胡宗宪是严嵩的门生,而严嵩却以贪污制罪了。所以胡宗宪就受到了严嵩的连累。
《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如果供出了毁堤淹田的真相,后果会怎样?

当杭州知府马宁远在胡宗宪的一番劝说下,供出并写下了毁堤淹田的真相后,胡宗宪便将这最重要的一纸供状作为有力的武器牵制住了郑必昌何茂才一伙,在改稻为桑的过程中掌握了主动权。接下来,我们以为胡宗宪会将这个供状交给嘉靖皇帝,以此扳倒掌控朝局二十余年的严嵩。但是出乎意料,但也是情理之中的是胡宗宪没有这样做,而是自己把供状收起来了,没让任何人知晓,即使严世璠用翻脸的姿态来对待他,都没有成功。

假如:胡宗宪当时拿出马宁远的供状,结局会怎么样?能扳倒严党吗?

答案是:不能。

为什么?

从当时的朝局形势来看,国库亏空已经难以为继了,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一个国家?明朝的这位嘉靖皇帝非常喜欢朋党之争的存在,因为这是他驾驭群臣的最好形式。此时,他还要利用严嵩一党为他找钱充实国库。二十多年来,他修身悟道,依靠严嵩已经成为习惯,既恨之,又爱之。正如乾隆皇帝与和珅的关系,几乎奈何不得,只要严嵩还能够稳住朝局形势,不给他朱厚熜找什么不痛快,他都认了。这二十余年严世璠的种种行为,嘉靖皇帝心知肚明,但这都无关紧要。再者,改稻为桑的国策是嘉靖本人定下来的,是嘉靖皇帝认可了的,要是胡宗宪供出真相,嘉靖皇帝会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我们不说胡宗宪与严嵩的关系,只要是影响到嘉靖皇帝的皇权的事,都不是一个杭州知府马宁远所能左右的。下面我们来看看细节。要是胡宗宪供出真相,会怎么样。

第一,要是胡宗宪将马宁远的状纸呈贡上去,嘉靖皇帝一定会向严世璠求证这事。严世璠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因为毁堤淹田的事情一定是严世璠指示郑必昌何茂才做的,他们之间有没有专门的书信往来,剧中没说,但可以推敲,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严世璠还不至于蠢到留下字句,所以,严世璠一定只是口头传达。他可以死咬住自己说并没下达毁堤淹田的指令,把这件事一股脑儿的推到郑必昌何茂才身上,因为当时郑必昌何茂才还是胡宗宪的下属,这样,胡宗宪也反而跑不掉了。

第二,即使严世璠承认毁堤淹田是他的指示,但严世璠一定会说这也是情非得已,如果改稻为桑当年完不成任务,做不出五十万匹丝绸,那么国库就没有银子,倭寇就难平复,北边边境也会有危险,只有毁堤淹田了,改稻为桑的策略才能最快实行。只是急功近利了一点,对于可能引发的民变估计不足而已。其实这也正中了嘉靖皇帝的心思:尽快来钱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改稻为桑其中的蹊跷,在于地主豪强权贵通过贱买贱卖土地从中渔利,这一点,嘉靖皇帝是非常清楚的。如果完全按照改稻为桑的策略,指望很快从百姓手里获得桑叶变丝绸以期望迅速变现,那可就太迟了,更何况老百姓还在抗拒改稻为桑。打家劫舍的关键是打劫有钱人,没钱人打劫有什么用,通过土地贱买贱卖,让有钱人获利,然后从中取利,这是最快的变现方式,嘉靖皇帝是认可的。

通过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即使胡宗宪将马宁远的供状呈上去,既扳不倒严党,反而还会惹祸上身,干掉严世璠,扳倒严党的时机并不成熟,嘉靖皇帝除了斥责严世璠外,并不会有什么实际手段整治严嵩一党。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