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人物(第一种保护主义)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440更新:2022-07-27 21:53:42

中国最著名的环保人物介绍
老子

1、崇尚和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顺应”自然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在这里,他指出人应该效法天地之道,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成长,增进和维护自然的价值,而不应违背“道”的“自然而然”的特性。否则,一切过度的事情都不能持久,人最终都会受到惩罚。比老子稍晚一些的思想家庄子,他的基本思想就是“齐物论”。他认为万物本是同一的,并无质的区别,所谓高低贵贱善丑等判断实际上都是人的主观“我见”,用这些“自我观之”的功利心态去改造自然就必然会造成对自然包括人自身的损害,而社会也就会分裂而变的不安宁。只有崇尚和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最高境界。孔子也曾言:“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表现出深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儒道思想通过后世的互释互补,形成了一种将自然伦理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思想。

2、“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

“和合”是中国文化生命之所在,它是被普遍认同的一般的原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理论,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自然离开了人也就失去了意义。

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系统的表述了“天人合一”学说,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与自然具有感通性,天地的某些变化预示着人类社会的起伏、曲折,人的活动也会引起天地的回应,水旱、地震、山崩等自然灾害是天对人的谴告。如果我们撇开董仲舒的唯心主义体学和非合理的成分不谈,仅从环保的角度来审视它,其含义无非是说天[自然]是放大了的人,人是缩小了的天[自然],天和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似性。它的合理成分在于从总体系统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人与自然为息息相通、密密相关的,人的活动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变迁,自然环境的变化教人“以察时变”,最终实现和谐一体的天人关系。
环境保护中的著名人物
林黛玉
把落下的花都埋好,保护环境
关于环保的名人故事
查尔斯王子:

  将白金汉宫变成

  “节能皇宫”

  他曾被《Time》杂志评选为“环保领袖和远见人士”之一。查尔斯王子正在开展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给产品标注上它们的二氧化碳排放值,而且还先从自己的“公爵原生”食品公司开刀,将公司所生产的有机小麦和燕麦饼干等产品全部精确量化。此外,他还说服了自己的母亲伊丽莎白女王将白金汉宫变成一座“节能皇宫”。比如在花园内设置地源热井,将地下热水直接输入屋内使用,避免二次循环浪费能源。

  布拉德·皮特:

  发起绿色建筑设计竞赛

  2000年皮特出资与美国环保组织“美国环球绿色”共同发起了一项绿色建筑设计竞赛,旨在帮助遭受2000 年“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的新奥尔良社区重建。重建的环保房屋在设计理念上强调为低收入家庭降低水电消耗,并节省生活费用支出。

  施瓦辛格:

  美国最环保州长

  作为美国加州州长,推行环保政策是施瓦辛格的一大作为。他签署了一项强制在加州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让加利福尼亚州成为美国第一个这么做的州。施瓦辛格在不同场合提倡使用环保能源,开环保汽车等等,还批评布什政府对“温室问题”没有作为。阿诺的这些态度让他成为民众眼中最重视环保的美国州长。

  姚明:

  拒绝食用鱼翅

  2006年姚明在为美国野生救援协会拍摄的公益广告中,展现出为大象挡子弹的英姿。2007年姚明在出席“护鲨行动从我做起”活动时宣布:“今后,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这一举动还登录当年的高考试卷,而他与叶莉的婚礼以及婚纱照的拍摄过程,更是处处体现出环保意识。

  王力宏:

  骑单车去工作室

  王力宏的环保活动一向多多,为环保筹集善款,王力宏身体力行带头种树;为响应节能减排,他率领台北万名群众参加“无车日”骑行活动。新专辑《改变自己》主题就是环保,专辑的成品包装放弃使用塑料底盘,定做了一批环保筷子随专辑附赠。平时他会骑车去工作室、使用节能灯泡等等,从点滴做出环保举动。
环保主义者代表人物

美国环境史学者认为,20 世纪60 年代以后产生的美国现代环保主义运动,与该国在19世纪70 年代,即内战结束以后,出现的环境思想及环境管理实践有紧密的关联。虽然这些思想和实践是多样且富于变化的,但总体可被划分为发生在城市之外和城市之内的两大环保主义传统。

 

城市之外的环保主义

    “保护主义”是19 世纪末出现在美国的一种环保思潮,由这种思潮所引发的环境保护或管理活动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保护运动”。因为保护主义关注的主要对象是荒野和自然资源问题,一般位于城市之外,所以称之为“城市之外的环保主义”。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同一时期出现在美国城市之内的另一种环保主义,它致力于解决由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如废弃物污染、噪音、生活空间和城市景观的破坏等。

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城市内外的两种环保主义各自独立发展,但彼此之间仍然有一些联系和共同的时代特点。

保护主义和保护运动主要发生在美国西部。在内战爆发之前,这里因富含木材、牧场、耕地、矿藏、水能、生物等各类资源,开始被大规模开发。然而,由于缺乏节制和管理,开发很快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从而激发出两种性格不同的保护主义思潮和保护运动。

 

第一种保护主义是“资源保护主义”(conservationism),它源自联邦政府官员对西部森林资源可持续性的关注。

19 世纪末,因联邦政府在西部多个地区实施土地灌溉计划,当地水资源状况因而得到特别的重视,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水资源的调查。在调查中,管理人员意识到森林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保护森林”遂成为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于是,森林大火、滥砍乱伐、矿业开发以及放牧等破坏森林的现象开始被干预和遏制。

同一时期,联邦林业管理者也注意到木材工业衰退的迹象,他们在著名的林业学家吉福德•平肖(Gifford Pinchot)的倡导下,以可持续利用资源为目标,建立了林业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模式。这些主张很快得到一些政治人物的支持,尤其是1900 年当选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的支持。随后,以林业保护为代表的资源管理活动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即资源保护运动。

资源保护运动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保护资源的目的是利用。平肖曾表示,林业就如同农业,要让树木像谷物一样有不断的产出;罗斯福也认为森林保护仅仅是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为美国人民提供更多的资源。

第二,保护依赖专业技术和专业人员。在资源保护者看来,区别“保护”与“滥用”的标志是“科学”,而能够掌握科学的唯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专家,如林学家、水利专家等。这种主张实际带有强烈的技术精英主义色彩,相信专家治国,排斥非专业人士参与决策和任何政治性的讨论。

第三,科学保护的首要原则是“效率”。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效率”成为美国社会崇拜的对象。在资源保护主义者看来,林业也要有工业生产中“泰罗制”,只不过它管理控制的对象不是工人,而是自然。

第四,欢迎政府干预,但不反对企业利益。如萨缪尔•海斯(Samuel Hays)所观察到的,罗斯福等资源保护主义者虽然主张政府对资源利用进行干预,但并不想代替私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他们甚至认为私人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甚至是具有垄断地位,才能使资源利用更有效率。

20 世纪10 年代初,随罗斯福卸任总统,平肖失去联邦林业局局长的职位,资源保护

主义的力量在联邦政府和国会中渐渐式微。但平肖等人仍然执着于他们的理念,转而在更

广泛的人群中争取他们的支持者,同时努力保持其在林业管理领域的影响力。

在他们的努力下,资源保护主义逐渐成为美国人的主流意识之一,但其原有的内涵却趋于泛化,不同的群体根据自身的利益也在定义出不同的“保护主义”。总的来说,从一战前到20 世纪20年代末这段时间,资源保护主义的意识形态主要被产业界所占据。

此后,因发生西部农业水资源危机和经济大萧条,联邦政府对资源管理的干预再次加强,罗斯福和平肖时代的“正统”资源保护主义又一定程度地复苏了。

 

第二种保护主义是自然保护主义(preservationism)。这种思潮可以追溯到19 世纪中期,美国浪漫主义精神活跃的时代。那时,以亨利•梭罗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主动走出城市,步入荒野,赞美自然在精神和审美层面上的价值。这种传统很快触发了美国人保护荒野的热情,并首先体现在国家公园的建立和管理中。

1872 年,美国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之后,美国东西部陆续有许多土地、山川被辟作国家公园或州立公园。这些被保护区域的首要功能不是为社会提供经济资源,而是尽可能保留其自然荒蛮的景观,供美国人永续欣赏,甚至成为美国的国家象征。

19 世纪后期,约翰•缪尔(John Muir)成为自然保护主义及国家公园运动的代表人物。他领导一批自然主义者在19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成功阻止加利福尼亚州约瑟米蒂山谷(Yosemite Valley)的水利开发,并促成约瑟米蒂国家公园的建立。1892 年,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自然保护组织塞拉俱乐部(Sierra Club)在缪尔等人的倡议下成立,自然保护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悄然形成。

在这一时期,以缪尔为代表的自然保护主义者与以平肖为代表的资源保护主义者保持着一种合作关系,因为缪尔相信林业开发是荒野破坏的首恶。但不久之后,资源保护主义所倡导的实用主义、效率主义与自然保护主义所秉持的审美主义、精神追求,以及最大限度保留荒野状态的理想发生分野。直至20 世纪初年,两种保护主义因赫奇赫奇山谷水坝建设争议彻底决裂。虽然该争议的结果是大坝继续建设,但自然保护主义的思想观念如同资源保护主义一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保护荒野、建立国家公园一直是美国政府和人民对待自然、管理自然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过,如泰德•斯坦伯格(Ted Steinberg)和罗伯特•戈特利布(Robert Gottlieb)所观察到的,自然保护主义虽然受缪尔等自然主义者思想的影响很大,但仍然具有多元性。它除了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精神主义、审美主义色彩之外,也包含商业主义、生态学和反城市意识的内容。

自然保护并非没有任何商业动机。以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为例,它的建立便与大陆铁路的贯通及其营销有关。当时,铁路开发者为吸引游客和乘客,力主在火车经过的地方辟出一大片与周围生态系统有所差异的“蛮荒之地”。在这个过程中,“保护者”有意识地清除一些野生动物,引入一些外来物种,并根据游客的喜好驱逐原住印第安人或将他们留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黄石公园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自然”,而是被“创造”出来的“荒野”。

这种具有强烈商业动机的自然保护行为此后一直延续,到了20 世纪20 和30 年代,“把风景变成生意”的活动已经十分普遍。既然是生意,就需要建设公路、步行径、房屋等人工建筑物,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无疑和缪尔等自然主义者的初衷是有些背离的。新一代的环境思想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对此有许多批评,并反对任何与荒野有关的“大众娱乐”活动。他认为,“荒野”的价值不仅在审美、精神满足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更在于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性存在,而尊重这种存在就意味着树立一种新的“土地伦理”。

自然保护主义还具有明显的反城市倾向,其代表人物缪尔甚至经常表现出憎恶城市生活的情绪。据他的传记作家介绍,缪尔曾将城市称作“低地”(lowland),荒野称作“高地”(high ground),在后者中生活才能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才能洗涤在前者中沾染的“困惑、衰败和污秽”。然而,就在很多保护主义者所鄙视的城市之中,却独立发展出美国环保主义传统的另外一支,即城市环保主义。究其内涵,根本在于对人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

 

城市之内的环保主义

城市环保主义首先反映在城市环境卫生改革运动中。如前所述,始自19 世纪中期,并一直延续到进步时代的环卫改革,针对的问题是城市的供水、排污和垃圾问题,其理论前提是环境的洁净度和人们的健康有直接关联。

卫生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是城市改革家、公共卫生学家、市政或环卫工程师。他们一开始依据“瘴气理论”反对污水在城市中滞留、弥漫,垃圾在街区中堆积、腐败;后来虽然受到“细菌理论”的冲击,但仍然坚持洁净的生活环境对城市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由于环卫事业与市政公共服务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梅洛西将之称作最早的城市环境管理服务(urban environmental service)。

然而,城市环卫如果管理得不当,也会造成新问题。环卫改革者最忌惮的污染物是有机物,因此其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快速将有机废物从城市中转移到更大的自然水体和荒废的土地,或通过焚烧将其转变成气体。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城市变得更清洁,市民健康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但它切断了原有的城市有机废物回到农业生产、土地和自然物质循环的链条,会引发更大范围内的环境问题。

与城市环卫改革同时发生的是对工业污染的认识和治理。较于生活源的污染,人们对工业污染的态度更为复杂——既认为烟气、废水、废渣、噪音是公害,又认为这些是工业发展、社会进步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而且,受制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主要产生自工业的化学废物,如废酸、废碱、重金属被误以为有助于生活污水的消毒,不仅无害还会促进环卫治理。

尽管如此,反对工业污染的城市环保运动在19 世纪80 年代之后终于萌发,其产生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们的科学认知发生改变。爱丽丝•汉米尔顿(Alice Hamilton)被一些学者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反污染的环保主义者。她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调查工业污染与流行病的关系,之后进入劳动保护领域,从事铅污染等问题的研究。她和其他公共卫生学者的工作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有害物不仅被转移到了环境当中,还转移到了工人及许多弱势群体身上,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其次,公民权利意识觉醒。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也是美国工人运动、市民运动、妇女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不论普通劳动者、中产阶级还是妇女团体,都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条件、健康状况受到工业污染的严重影响,于是各种抗议活动此起彼伏,迫使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民众的呼声。

再次,许多污染企业,以及经济发展的倡导者不再认为污染物是工业发展的必然副产品。他们受到资源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工业活动不一定会产生环境破坏,污染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效率和资源浪费的结果。

 

区别

与自然保护主义的悲观情绪相反,城市环保主义对城市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

梅洛西的相关研究表明,积极的城市环境改革基于城市主义(urbanism)和消费者主义(consumerism)两种思潮。前者相信城市生活可以给人带来正面影响,反对“城市歧视”,环境管理的作用就是使城市生活更美好。后者强调“消费者”乃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不论阶层、种族或性别,城市环境破坏会影响到每一个消费者,所以改善城市环境的事业应该服务于所有消费者。

正因为城市环保主义带有积极关照城市所有居民福祉的特点,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30 年代,城市环境改革还扩展到改善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城市美化、城市公园建设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等领域。

美国环境史学者对20 世纪40 年代以前的城市环保主义的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厘清美国现代环保主义的起源问题。在此之前,人们在谈论环保主义传统时,往往只看到保护主义运动,而忽视了同时代独立发展起来的城市环境改革。

此外,1960 年代往往被当作反对工业污染的环保运动的开端,但实际这些行动早已从19 世纪末开始,只不过当时的人们还不具备现代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知识与观念,因此成效十分有限。


历史环保人物,急!!
1739年美国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发现,费城是美国的黑人聚集区,那里的土地尤其荒芜,绿色格外稀少。他通过宾夕法尼亚州州政府下令,在费城,每降生一个婴儿,他的父母就要花几美分买一棵树苗,这个制度一直执行到20世纪末,现在费城已被绿色的树林所覆盖,但当地仍保留着为婴儿买树苗的传统。

1890年英国王室里一个叫南希·福特的女厨向维多利亚女王建议,在菜谱中去掉炭烧牛肉,因为炭烧牛肉会带来很大的烟尘,还会让帮厨得肺病。她的建议很快得到采纳,今天在英国王室的厨房中已经很难找到炭烧食品的踪影。

1923年美国化学家托马斯·米德利发现了四乙基铅,当年它被大量用于汽油中,在他向公众展示发明时,他将双手浸入铅化合物,并在汽油烟雾中站了整整一分钟,以证明汽油是无毒的。几年后,美国人见识了汽油向大气排放剧毒烟雾的情景。在女友贝蒂·凯拉的胁迫下,托马斯终于承认,自己创造了“20世纪最差劲的发明”。

1938年美丽的荷兰公主贝娅特丽克丝出生,她从小就不循规蹈矩,坚决不坐王室为她安排的专车,喜欢骑脚踏车去学校,她的理由是“那辆超豪华老爷车会释放很多‘烟雾弹’,这会让荷兰人误认为早已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爆发了”。1980年,贝娅特丽克丝登上了荷兰女王的宝座,她至今仍保留着骑自行车去荷兰首相府,与政府议员进行会晤的习惯。

1956年澳大利亚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蒂姆·弗兰纳瑞出生,他出版了被誉为“世界第一本绿色字典”的《天气缔造者》,在书中,他告诉人们,酸雨的形成于人们的驾车习惯有关,他还大胆的预测,在未来20年,地球将会越来越热,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时间证明,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他的《天气缔造者》至今还被环保人士奉为真正的“绿色圣经”。
保护环境的具体例子 人物

1、随地乱扔垃圾。

2、不随地吐痰

3、不乱砍乱伐。

4、尽量节省文具用品。

5、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

6、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

7、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

8、园丁应施用有机肥料。

9、开车时减速行驶。

10、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


11、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尽量不用私家车辆,减少二氧化化碳的排放。

12、纸张的重复利用,只用了一面的纸张,不要丢,把另外一面也利用起来。减少砍伐树木。

13、不用 一次性用品 ,减少资源的利用。

出门买菜自己带环保袋或者篮子,减少使用塑料袋。


关于环保的事例

正面:

1、田桂荣从事环保工作。

她自费9万余元,回收废旧电池65吨1998年,当她得知废旧电池对人类有强烈危害时,毅然决定自费回收废旧电池。她用绿色条幅制作了3000面三角旗,写上回收废旧电池的地址以及电话:制作了600个透明的废旧电池回收箱、5万张环保倡议书,到市内各学校发放。

在《新乡日报》上以个人名义发出了题为《不要再糟蹋地球了》的倡议书。从此,田桂荣凭着一个环保志愿者质朴的情感和对环保前前所未有的关注,走街串巷,以每年2分钱的价格回收废旧电池。她还组织了大量环保宣传活动,利用地球日,环境日,节假日开展环保宣传,并通过电视,报纸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废旧电池的危害。

五年来,她个人投入9万余元回收65吨废旧电池,使近700万平方米的土地免遭废旧电池污染。二、积极开展多种环保宣传实践和环境教育活动田桂荣利用节假日在全省各地个人自费组织大规模的环保宣传活动,仅在郑州,新乡就组织了“绿色申奥万人签名”,“生命之网爱环保”等大型活动38次,参与人数达26万人。

同时,她还义务为大学生讲授环保知识。几年来,田桂荣曾到国内的110多所学校为30多万学生宣传环保知识,讲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性,直接受众达360多万人。每逢寒暑假,田桂荣自费组织环保志愿者考察白色污染,河流污染,湿地保护等环保课题。

为了保护母亲河,田桂荣率领30多名大学生多次冒酷暑,徒步150公里沿卫河,人民胜利渠,共产主义渠,沁河和黄河考察排污口,进行水源污染,水质分析,与排污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向上级环保部门递交考察报告24份,为进一步保护母亲河,净化水质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2、吴庆贤——基层老党员吴庆贤的生态扶贫故事。

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一个因树而美的侗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里的风雨桥、鼓楼、学校、侗家民居,以及侗家人冬天取暖的木柴,皆取材于山。村头古树虬枝,溪水淙淙。村落四周古树环绕,连绵的杉树挺拔耸立,日日年年守护着这个侗寨。

饮水思源,四寨村的美丽,饱含“贵州造林王”、共产党员吴庆贤的汗马功劳。

从不惑之年弃商造林,到年逾古稀痴心不改,30多年光阴弹指一挥,吴庆贤风雨无阻地种树护绿,在山上存了数千万元绿色财富。尽管日子清贫,他却不肯为自己轻易砍一棵树。然而,当公益事业和侗家人建房需要用木材,他又毫不犹豫地捐献和赠送。他用执著和坚守、无私和奉献,感动着乡亲,把种树护绿的事业做成奔向小康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到2015年底,吴庆贤种植苗木500多万株,累计造林55000亩,木材总方量达25万方,经济价值达2500万元,并带动乡亲们造林5万多亩,使双江镇的森林覆盖率从1984年的47%增长到现在的75%。吴庆贤因造林面积贵州第一、全国第二,被誉为“贵州造林王”,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全国绿化奖章”,成为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评选出的“中国生态英雄”。

反面:

1、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 。

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1952年12月5日—8日期间,又被浓雾笼罩。这期间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一下住满了伦敦的各家医院。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亡者以45岁以上最多,约是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1岁以下的死亡较平时增加1倍。

事件发生的1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衰竭的死亡人数分别是平时同类病死亡人数9。3倍、2。4倍、5。5倍、2。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较平时均有成倍增长。事件后的两个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亡。

人们就此事件分析认为,这于伦敦当时大量的耗煤有关。事件期间尘粒浓度最高达4。46毫克/米3,为平时的10倍,SO2浓度最高达平时的6倍,在浓雾的特定条件下,烟雾中的Fe2O3促使SO2氧化成SO3,从而形成H2SO4,并凝在微尘上,从而形成酸雾,成为这一事件的杀手。 

2、日本四日市事件 。

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海湾。1955年这里相继兴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厂,化工厂终日排放的含SO2的气体和粉尘,使昔日晴朗的天空变得污浊不堪。

1961年,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在这一带发生,并迅速蔓延。据报道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气肿等占15%。1964年这里曾经有3天烟雾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1970年患者达500多人。

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据报道,事件期间四日市每年SO2和粉尘排放量达13万吨之多,大气中SO2浓度超过标准5—6倍,烟雾厚达500米,其中含有害的气体和金属粉尘,他们相互作用生成硫酸等物质,是造成哮喘病的主要原因。 

3、日本水误事件 。

在日本南部九州湾有一个叫水误的小镇,这里居住着4万居民,以渔业为生。1939年开始,日本氮肥公司的合成醋酸厂开始生产氯乙烯,工厂的生产废水一直排放入水误湾。

该公司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这种汞在水体中,被水中的鱼食用,在鱼体内转化成有毒的甲基汞。人食用鱼后,汞在人体内聚集从而产生一种怪病:患者开始时,只是口齿不清,步履蹒跚,继而面部痴呆,全身麻木,耳聋眼瞎,最后变成神经失常,直至躬身狂叫而死。 

1972年据环境厅统计,水误镇共患水误病180人,死亡50多人,就在新线县阿赫野川亦发现100多水误病患者,8人死亡。据报到,患者人数远不止此,仅水误镇的受害居民,即达万余人。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