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拓跋宏继续祖母未竟的事业,而且走的更远。)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980更新:2022-07-27 21:52:22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如何进行成功改革的?

这回我们讲的是北魏历史上极其有名的两个人,一个是冯太后,确切的说是冯太皇太后,另一个是拓跋宏。讲这两个人之前,还得承上启下交代一下,毕竟他们也不是凭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北魏

年轻时的冯太后(锦绣未央剧照)

上文书说到拓跋珪的事迹,英明神武,但是,他晚年并未得到善终。人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前半生的摸爬滚打架不住后半生的挥霍,拓跋珪也是如此。在他的家族企业北魏公司规模壮大之后,想着不是发展研发核心科技、提高利润,而是开启了内部自残的大门。

拓跋珪首先是对自己下手。当时没有什么海洛因、冰毒之类的,民间流传的能提神的唯有提起“魏晋风骨”之气的寒食散。这种药适量使用确有让人兴奋的效果,但是如果不加控制就是毒药。我们这位拓跋珪很不幸就不会控制量,结果戕害自身,表现出神经敏感、多疑的症状,常常因为一点点事而诛杀大臣,弄的人心惶惶,团队涣散,政府面临瘫痪的危险,最后被同样害怕的儿子拓跋绍所杀。

接替他当上北魏董事长的是钦定的太子拓跋嗣。这位新领导一上台就是诛杀凶手拓跋绍,随后他继续在扩大公司规模上下功夫,北征柔然,南侵刘宋,拓展了北魏的土地。可惜这位因为连续加班,用力过猛,到32岁就过劳死。

拓跋嗣之后继位的是拓跋焘,他是拓跋嗣的长子。这位在北魏的历史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这位领导人不再内耗,而是继续前辈的国际化道路,坚持实行海外扩张政策。在他的手上,灭掉了大夏国、北燕、北凉,打败了柔然、鄯善、山胡、吐谷(yù)浑,打退刘隆之两次北伐,后世辛弃疾留下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感慨。

拓跋焘最大的贡献就是统一了分裂一百多年的中国北方地区。

北魏

十六国示意图

但是晚年的拓跋焘也未善终,因为他对属下太过严厉,被神经敏感的中常侍宗爱杀害,终年45岁。

拓跋焘死后,宗爰立拓跋余即位,同年又杀掉拓跋余,大臣们拥立拓跋濬继位。拓跋濬杀掉宗爰,并做了一件让大同名垂千古的事情:开凿云冈石窟。

北魏

云冈石窟

拓跋濬只活了26岁。

继任者是拓跋濬11岁的儿子拓跋弘(没写错,就叫拓跋弘。)。由于政局混乱,大臣难制,拓跋弘请他的母亲冯太后(没错,就是那个最有名的冯太后)临朝听政,后传位于尚在襁褓中的拓跋宏,自称太上皇帝。

拓跋弘23岁死。

拓跋弘之后是还不到5岁的最小领袖拓跋宏,因为年龄太小,因此处理日常政务是还是那位冯太后,现在的冯奶奶。

这位冯太后在历史上可谓鼎鼎大名。她本是北燕皇族,北燕被北魏攻灭后,落入拓跋焘的皇宫,成为一名奴婢。在宫里,她得到了姑母冯昭仪的照顾,想来日子应该过得不差。后来机缘使然,成为拓跋濬的贵人。拓跋濬登基后,14岁的冯氏成为中宫皇后。在宫里,她一方面聪明的处理内务,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丈夫的工作。除了工作之外,在家庭生活中,冯氏对拓跋濬和李氏所生的拓跋弘照顾有加。尤其是李氏按照规定被赐死之后,她成了拓跋弘的感情寄托。如果那时候评“感动大魏”年度人物,冯氏估计年年都会被评上。

北魏

冯太后(锦绣未央剧照)

拓跋濬病逝后,拓跋弘登基。当时朝廷内斗严重,各个权臣站在不同阵营,分歧很大,无法调和。面对复杂的局面,冯太后临朝听政,一方面与权臣乙浑虚与委蛇,另一方面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让拓跋弘皇位稳固。她此时能凭借的就是自己最原始的武器,并靠这个武器笼络了很多有能力的男人。比如她和自己的男宠李奕精心策划,就一举杀掉乙浑。

这位李奕也不是一般人,除了长的够男人外,关键时刻还很勇敢。在拓跋濬的葬礼上,突发火灾,是李奕挺身而出,冲入火场将冯氏救出的。拓跋濬死后,寂寞的冯氏自然想到了李奕。

不过后来李奕并没有拿到“见义勇为”奖,等待他的是拓跋弘下的死亡命令。他看不惯自己的母亲有别的男人,就如同嬴政看不过赵姬勾搭嫪毐一样,在自己亲政的短暂日子里抓住机会将李奕给办了。这让冯太后很不爽。

拓跋弘还干了一件让实际掌权人冯太后很不爽的事情就是把冯太后不喜欢的李欣擢升为尚书,参与国事。冯太后怒了,她不经过董事会批准,直接要求拓跋弘退位。拓跋弘无奈之下将大位交给仅有3岁的拓跋宏,自称太上皇帝,没过几年还是被冯太后给毒死了。

至此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得出一个结论:冯太后荒淫无道。

但是历史往往不能只看表面,如果仅仅从一个侧面推测全部的话容易被误导。就拿武则天来说,她也好男风,身边尽是些薛怀义、张易之、张宗昌之类的人,又大兴告密之风,重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镇压了徐敬业的反叛,同时还大型佛教,大肆修建佛堂寺院,好像没干一件好事。而从历史书中我们却得知武则天帮助患有眼疾的丈夫打理大唐事业,积极招揽人才,尤其重视后备干部考察工作,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姚崇、宋璟就是武则天发现的。为中国影视业做出不朽业绩的神探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心腹干将,把自己打回原形的宰相张柬之也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

冯太后也是一样。当时的社会男女大防没有那么讲究,加上鲜卑自来有野合的传统,人人比较开放,她的事迹并未引起太大轰动。

我们历史书上常说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叫“太和改革”,似乎功劳都是孝文帝一个人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改革其实也有冯太后的功劳,简单罗列如下:

一、创设官员俸禄制。以前的鲜卑官员任职都是不拿俸禄的,收入靠征战掠夺、贪污和皇帝赏赐,尤其是征战掠夺的方式,在北魏建国初期战事多的情况下还能实现,随着战事的减少,这种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为了增加收入,官员们就只能在贪污腐败上下功夫,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到政权的稳固。因此在拓跋宏当政时期,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太和八年,也就是公元484年,朝廷下发了“班俸禄”诏书,规定了俸禄和等次,力推俸禄制。同时加大纠查力度,对故意违反规定的予以严惩。

二、颁布均田令。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冯太后接受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规定政府讲无主荒地按一定标准授给百姓,除了农田之外,还有桑田等田。这一措施对发展农业、稳定经济和促进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推行三长制。三长制就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兵等工作,直接与豪强争夺人力资源分配权,加强了中央的力量。

四、改革租调制。以前州县都可以征收租调,百姓要遭受多层盘剥,后来朝廷决定一律由县一级政府进行征收,一个口对外,减少了损耗,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百姓减轻了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看到这里有人又问说了,“感情孝文帝什么也没干么。”事实上也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冯太后和孝文帝祖孙关系比较好,在朝廷大事上,冯太后还是注意培养孝文帝独立理政的能力的。可想而知,14年间,如果没有两个人配合无间,是不可能推行那么多政策的。

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拓跋宏继续祖母未竟的事业,而且走的更远。

从太和十四年底到太和二十三年这九年时间里,拓跋宏又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要罗列一下:

一、迁都。太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493年,拓跋宏打着南征的旗号带三十万兵力南下,并以此为筹码,逼大臣同意迁都,具体细节不讲,这里只讲迁都的原因。事实上,这不是拓跋鲜卑第一次迁都。看过前几期的你一定会注意到,他们千百年来是一步步从大兴安岭迁到呼伦湖,又从呼伦湖迁到匈奴故地,筑城盛乐,后来又迁都于平城。

平城作为国都,在北魏初期基本能满足需求,但是随着疆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首都病”出现了,表现在粮食供应线过长,人口过于密集,城市发展空间过于狭窄,离前线太近而又离国土腹地太远等问题。而迁都洛阳又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洛阳一直代表着中原正统,入主洛阳,就意味着北魏有资本和以正统自我标榜的南朝争夺正统地位。

北魏

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二、改姓。迁都后,拓跋宏就着手改革姓氏。他先拿自己开刀,将“拓跋”改为“元”,寓意天下第一。到唐朝出了有名的诗人元结、元稹,到金代还出了元好问。改独孤为刘姓、步六孤改贺姓等等。

刘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十大姓之一,其中也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因为两汉皇族都姓刘,枝繁叶茂;其二因为匈奴和汉王朝结为兄弟之国,被赐姓刘,因此西晋时候刘渊虽然是匈奴人,但是叫着汉姓。少数民族一人改姓往往整个部族都改了。其三就是鲜卑改姓这次,他们嫌本姓不易交流,直接改多音节姓为单音节,同时还能去掉身上野蛮色彩,认祖归宗,归入炎黄子孙。

改姓之后,鲜卑人表面上汉化了,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特权,地位比汉人要高上一等。

三、与汉族通婚。有人说,这是民族血统不纯洁的表现。事实上,鲜卑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种民族,鲜卑人也从不拒绝与外族通婚,前面说的冯太后自己本身就是汉族人。相反,与汉族尤其是北方郡望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范阳卢氏等大族通婚,恰恰是提升了鲜卑人的地位。直到唐代,这些郡望仍然被世人趋之若鹜,以至于到了唐后期韩愈都得给人说自己出身于昌黎韩氏,虽然那时士族已完全没落。

四、习俗汉化。迁都洛阳之后,除了改姓和与汉族通婚外,拓跋宏还规定鲜卑人停止说胡语而该说汉语,停止穿鲜卑民族服装而改穿汉服,积极向正统文化的继受者靠拢。同时改革仪典,各种规程与中原王朝基本无二致。

事实证明,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我想可能是两个:第一,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同一个人,遇到的阻力小。第二,改革对鲜卑贵族的利益并没有大的触动,改革派受益较多,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反对改革的人。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

先天性的身体羸弱在加上做了君王之后,日夜殚精竭虑的处理朝政,又几次亲自远征,这些都严重的摧残了拓跋宏的身体健康,最终使他在三十三岁的时候便英年早逝了。拓跋宏是整个北魏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君王,他在登基之后,多次推行改革制度,不仅迁都到洛阳,还将原有的鲜卑服装改为汉服,整顿吏治,平均土地,可以说拓跋宏的一系列举动大大的促进了北魏的发展。

拓跋宏在三岁的时候便被立为太子,按照鲜卑族的规矩,子贵母死,这让拓跋宏早早的便失去了生母。深宫之中,幼小的拓跋宏身边只有一群奴才围绕着,体会不到半点温暖,这让他从小就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而在他父皇去世之后,拓跋宏虽然登基为帝,可朝政都被冯太后等人掌握在手里,并且冯太后为人阴险恶毒,常常找机会折磨拓跋宏。

这在拓跋宏的内心中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因为惧怕冯太后的权势,拓跋宏常常夜不能寐,日日胆战心惊,这让他原本多病的身体变得更差了。直到拓跋宏二十三岁的时候才终于亲政,掌握朝中大权之后,拓跋宏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为此他孜孜不倦的批阅奏折,召集大臣商议国事,常常是一夜不眠。

除了在朝政上如此勤勉之外,拓跋宏还亲自御驾亲征,远赴战场,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几次征战下来,拓跋宏的身体更加虚弱了,但是他依旧不肯安心休养,并且连太医开的保养汤药都拒绝服用,最后终于支撑不住,撒手人寰。


为什么北魏拓跋宏改名为元宏而不再姓拓跋了?
因为当时的政局和背景都影响了这件事情,拓跋鲜卑政权的发展与南迁有这一定的联系,所以最后改名了。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评价北魏孝文帝
对魏孝文帝的评价。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
汪之渔《北魏孝文帝传统观评析》(《历史教学问题》2期)着重对孝文帝拓跋宏传统观进行考察和剖析。他认为,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为推动历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他的改制受封建儒学传统的影响,照搬照套中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和模式,影响了改革的成效,换得的只是对中原儒学传统的因循。王云《浅论孝文帝汉化的主观动力》(《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期)认为,孝文帝长期接受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族文化的哺育,思想上渴求先进文化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孝文帝较其他胡族帝王入主中原实行汉化,决心最坚定,行动最果断,措施最彻底。为我国的民族大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力高才、高平《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失误》(《晋阳学刊》6期)则认为,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是导致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决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鄙人认为之所以拓跋宏是一代雄主,其早逝更让人悲叹,而具体来说:

1、汉化改革,移都中原

北魏是南北朝时代,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阶段,它的长期存在,以及其与南朝刘宋、萧齐、萧梁的对峙。更是让古中国在南北分治中的先民们,在相对程度上,可以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所以这样一群割据的政权的雄主们,也是值得后人记住。尤其是拓跋宏,他更是在中国历史中,必须有浓重一笔的人。

因为他是顺应了历史发展大势,顺应了民族融合大势,要知道他可是完全开始封建汉化的一代游牧民族的帝王,而这是多么视的大势啊,因为封建社会,封建化进程才是人间正道,

再说,拓跋宏迁都离开军事重镇大同,定都千年的洛阳更是大手笔的行动,因为有此北魏对中原帝国的控制,将因为定都洛阳,而变得容易。要知道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可是是黄河流域啊!(要知道后世强隋悍唐,是绝对沾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光) 。综上,简单说,拓跋宏绝对有资格被称为北朝雄主的。

2、劳心劳神,身体透支

第二个问题,关于拓跋宏是早逝的原因有二,其一,那就是古代医学不过先进,人类寿命普遍不高,在三十多去世,实在不算早逝,而且孝文帝的父祖们的寿命也普遍性的不高,几乎短寿,所以也不排除有遗传因素对他寿命有干扰。其二、拓跋宏是一代雄主,故此他身心压力,也是无比的 巨大,身体长期亚健康,更是会让他的身体长期处于透支状态,再加上集权政治下,绝对权力对应绝对责任,怎么能不把他弄得外强中干,短命早逝呢!


描写北魏孝文帝的诗句
纵观历史长河数千年,历朝历代的皇帝也数百位之多。但在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皇帝中北魏孝文帝在历史留下了他独居色彩的浓重一笔,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仁德的皇帝。下面我们来讲讲他的故事。

北魏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在皇位的继承上却有着极其奇怪的规定,那就是子贵母死,从字面不难理解,就是儿子当上了太子,生母就应当被赐死。孝文帝拓跋宏也不例外,年仅只有五岁的拓跋宏便当上了皇帝,当时他的祖母冯太后专政,采取了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小小的拓跋宏便深受此影响。

公元490年孝文帝开始了自己的亲政,在亲政后便开始了推行改革,先是整顿三司官吏,设立三长制,在农业上施行均田制,极大地整顿了朝堂的腐败现象与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与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开始了浩浩荡荡地汉化的一系列改革,先是规定汉服为主要服装,以汉语代替鲜卑语,并令鲜卑各族人必须改为汉性,修改北魏政治制度等一系列措施。

在公元496年平叛内乱,并刺死太子元恂,因鲜卑各族部落不堪炎热,故允许他们秋居洛阳,春回部落,当时人们称他们为“雁臣”。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促进了鲜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大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民族隔阂,历史上称为“孝文帝中兴”。

孝文帝一心为天下所考虑,趁南方内乱之时大举南征却无功而返,并染病很久依旧坚持上朝处理国事,后病情恶化英年早逝,享年33岁。孝文帝一生为人存仁德之心,及时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都可以一一原谅,其胸襟之豁达为人之仁德在历朝历代君王之中世所罕见,而且他的改革意义重大,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