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于成龙的人物简介)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873更新:2022-07-28 01:01:30

清朝于成龙子女
长子于延翼,二子于延勋,孙子于准,重孙子大梃
于成龙真实历史是咋样死的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于成龙简介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历史上的于成龙大人是什么官职?有什么历史依据?

入仕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梦想,尤其在中国古代。就清朝而言,许多学子寒窗苦读数十年,都只是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仕途梦想。而于成龙更是清朝一个入仕学子中的典型代表,他不像苏轼那样的天才,七岁秀才,二十岁进士,被皇上钦点为第一名,然后授予官职。而是,一个苦读数十年,终于在44岁有机会进入仕途的老学生。


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于成龙发现太原考场的考官居然公然受贿,于是他便在试卷上直书心中的愤懑之情,陈述了他们这种行为的恶劣影响,结果也不出所料的没有中举。毕竟,但凡个有脑子的人都知道,和考官对着干,自己又没有什么背景,一定没有好下场。但是,于成龙就是这么傻,也就是他的这股傻劲,才致使他当官之后敢于将那些犯了国家法律的大官或者他们的亲戚,依法查处。因为,他在做官的时候,已经将自己的生死抛在了脑后,他的眼中只有天下的平头百姓,只有心中的王法公道。


于成龙是一个非常清廉的官员,他为官期间还在自己的院子里种着青菜,一副地道农民的样子,从来没把自己当作那种作威作福的官吏,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想方设法搜刮民脂民膏。平时吃的饭,就是白米加上自己院子里的菜,也因此被他为官之地的百姓亲切形象的称作于青菜。这样一个从黄土高坡上的山西走出去的农民,一辈子都坚守着一个农民的作风,艰苦朴素,为了国家的利益也为了人民。就是这样一个从山西偏僻的一个山村里走出去的读书人,在那做了官的几十年内,节俭清廉,从始至终。


于成龙任职的第一个地方,是在广西罗城,那是一个穷山恶水,连刁民都没有的地方。于成龙去的时候,连路都没有,他历经了千难万险,来到了广西罗城这个心中期待过无数次的地方,现实却给他打了好几个巴掌。他去了罗城,看到官府的房子,居然只是几个破草房子。我不知道他当时具体的心理活动,但是一定是有些许后悔的,或许定了定神,才好不容易把心又坚定下来了。相传,于成龙去了那个地方的时候,晚上睡觉都要在床头放上两把枪,枕头底下放上一把菜刀,这样才敢安然入睡。这是由于那里,天灾持续多年,百姓流离失所,强盗横行,即使是在官府,也很容易遭到抢劫。


就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于成龙都没有搜刮百姓分毫,只是因为他是个好官,他是百姓的父母官,不舍得从自己的孩子身上下手。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于成龙从老家带来的仆从,因为实在没办法接受现实环境的残酷,都离开了。只留下他孤身一人坐镇在罗城的公堂之上,他走访民间,调查民情,用好的办法来吸引百姓定居到罗城这个地方,就这样渐渐地罗城变得富裕了起来,人口也逐渐增加。


正是因为于成龙在罗城的优异表现,受到了于成龙上级的 赏识和重视,然后于成龙终于升官了。但是,于成龙没有因为升官,而变得贪婪起来,反而是官越大,自己越节俭。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于成龙的廉洁,还应该看到于成龙为官的能力和才华,因为一个只清廉,而没有作为的官员算不上好官。于成龙不光在治理百姓的生活上,有绝佳的能力,他的为官才华还体现在打仗上。


于成龙在担任黄州知府的时候,正好是当时三藩之乱的时候,吴三桂领兵攻打黄州,于成龙在兵力及其悬殊的时候,没有选择仓皇逃跑,而是鼓舞民间的壮丁,拿起武器,勇敢的守卫自己的家园,结果以少胜多的答应了敌寇。在这里边,据说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就是在作战过程中,确实因为兵力悬殊,差点打不过了,然后就败退下来。于成龙便让自己的兵勇嘴里都喊着,于成龙在此,谋士着免死,胁从者无罪,就这样敌军纷纷溃散而逃,便赢了这场战役。事后,又受到了某上司的奖赏。


如果要提于成龙为官期间,做过什么影响重大的事情,那么不得不说他重申通海案件一事。


于成龙在福建任职期间,当时清朝为了对付台湾的郑成功后世的势力,实行海禁政策,让沿海周边的百姓全部内迁,但是由于沿海百姓一贯都是靠着海,养活一家老小,现在不让他们靠近海边,该让他们怎么谋求生计呢?


于是,许多渔民为了生计,只能偷偷去海里打捞海鲜来填饱肚子,但是这些人却被全部抓了起来,还是王爷审理的案子,要将这些人全部按通敌罪论处,也就是要全部砍头。于成龙看到这个案子,心里在想该怎么为这些百姓翻案。一边是律法加王爷,一边是数千百姓无辜的生命,搞不好自己的命也得搭进去。在他思考过后,还是决定向上奏疏,重新审理此件大案,后来王爷也发现这样做确实有点草菅人命,就让于成龙重新审理此案。于成龙接手这个案件之后,有理有据的证明了这些百姓的清白,数千人全部无罪释放。


后来,康熙皇帝因为直隶地区发生了地震等灾难,百姓生活混乱,朝中大臣也开始目无朝纲,正常的工作无法展开,需要一个人来解决这个事情,就把于成龙从福建调到了直隶,赈济灾民,查处贪官,不久便替皇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再之后,于成龙被 调往江苏,做了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是当时最高级的9个封疆大吏之一,这也是他这辈子最辉煌的时候。最后,在自己清贫的办公桌上坐着与世长辞。


于成龙死后,当地的老百姓悲痛万分,连市场都没有做买卖的。后来,于成龙担任过官职的地方都纷纷建起了于公祠,以此来表现百姓对其的怀念和爱戴。于成龙为官几十年间,三次被推举为卓异,康熙帝在于成龙去世之后,都落下了难得的眼泪。并且,称其为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的人物简介

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号如山,汉军镶黄旗人,(今河北省固安县)后人又称他为“小于成龙”。他也是一位好官,在老于成龙手下做过知州,还曾得到过老于成龙的保举,后因政绩升任江宁知府。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宁,要他好好向老于成龙学习。这也可以算是清史上的一段佳话。
康熙七年,任直隶乐亭知县,八年任滦州知州,十八年任通州知州,二十五年任直隶巡抚,二十九年任左都御史兼镶红旗汉军都统,三十年复任河督,三十九年谢世。三十七年,保定以南诸水与浑水(今永定河)汇流,势不能容,时有泛滥之灾。圣祖临视,巡抚于成龙疏、筑兼施,自良乡老君堂旧河口起,经固安北十里铺、永清东南朱家庄,会狼城河,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至西沽入海。共疏浚河道72.5公里,建筑南北堤90多公里,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从此,浑水改注东北,无迁徙,一直延续了40年。


清朝于成龙
叫于成龙的很多,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两个比较著名的于成龙。
一个是号称“廉吏”的汉官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一个是汉军镶黄旗出身的于成龙(1638~1700)。
能直接查询到的我就不多说了。关于最出名的“廉吏”的于成龙,我想说的是:
一、于成龙在明朝是一个贡生。顺治八年(1651年),35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又落榜了。这一年,清廷刚理顺了科举,准备吸纳人才,维护并巩固其统治。于成龙是第一批参与清廷科举,准备投效的汉人。
当时,郑成功和李定国等人还在南方积极抵抗。而且社会上,汉人的起义此起彼伏,主要原因是清廷大搞剃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此时,清兵虽然没有了扬州、嘉定等地的大屠杀行为,但是各地反抗的百姓依旧被大量屠杀,因为清廷宣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满人为主,汉人为奴”……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接受清廷委任,从北京到广西罗城为县令(罗城刚从南明军队手里拿下不到两年,前两任知县一死一逃)。
这一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李定国大败缅军,企图救出永历帝;清廷下“迁界令”,开始大规模禁海,滨海居民各向内地迁移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甲不留。
接下来,于成龙一路高升,直至两江总督。
PS:清兵入关后,为了巩固满族统治,采取了很多措施。于成龙作为第一批积极响应剃发易服的汉人,自然需要当作那个“千金市马骨”的“马骨”,需要为其他投效的汉人树立一个榜样。于成龙其人虽然清廉,但是并没有什么大的才干。
历史上的于成龙大人是什么级别?有什么依据?

于成龙生于大明朝,出仕于大清朝,为官勤廉似水,深受所辖之地百姓爱戴和关注、同时也被清朝统治者甚为器重和信任,相对的是,他被权贵子弟、地主恶霸和贪官污吏所深深忌惮,总是希望于成龙赶紧调离当地。

于成龙长期的为民请命、兢兢业业使得他过早的染上了许多疾病,每逢阴雨连绵天气痛苦不堪,但是他依旧兢兢业业的治理所辖地区,对于所辖地区的不法事件尽心加以解决,辖地恶势力不敢与之交锋。

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康熙皇帝妹妹的儿子的也就是说康熙的亲外甥不信这个邪,非要在于成龙任职辖地为非作歹,结果可想而知,于成龙将这位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的恶势力消灭后,事件的详细消息和过程都传到康熙耳朵里后,康熙大喜过望,马上派人将于成龙带到紫禁城,亲自面见,这个恩宠可以说是极大了——前朝有明一朝,这类平台召对的事件对象都是袁崇焕此类国之栋梁级别的。

康熙皇帝通过与他的亲切交流,对他的好感那是蹭蹭直窜,满意极了的康熙御口一开、御笔一挥,于成龙就得到了他这一生最好的评价——“清官第一”一跃成为大清国的清官第一,声望直逼前朝海瑞,康熙却还觉得不够,在现代社会,做些什么比较能快速让另一个人知道自己对他的喜爱:送车、送钱、发信息。

在当时的大清其实也是这样:康熙对于成龙送出了“宝马香车”——御马、“钞票满屋”——赐黄金、“消息满天飞”——挥墨写诗词歌赋来赞美于成龙然后送给于成龙。

但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像于成龙这样的好官却不长命,正如民间那句俗语“好人不长命,祸害留千年”,年仅六十六岁的于成龙因为多年都劳累终至积劳成疾,长病不起之后撒手人寰,抛弃了爱戴他需要他的百姓、丢下了对他恩宠尤殊的康熙皇帝,于成龙死后,所辖百姓自发为他痛哭流渧,朝廷破例允许百姓为他建立雕像前来祭拜,康熙追赠他太子太保,给他“清端”这种一等一的美谥。

于成龙这一辈子,大明还没灭之前,他是大明的一个贡生,贡生当然也有资格做官,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村官当中三支一扶储备干部,之后大清入关后,由于吏部非常缺人,本来只能做个候补村官的于成龙运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来吏部抽签,抽到哪里就去哪里做官,于成龙抽到了七品正堂官,相当于今天的正处级干部县长——知县。

好家伙,于成龙一下子就做了个知县,换算到今天等于是一口气从办事员连跳科员、副股、股长、副科、科长五个级别,这运气真没谁了,由于于成龙为人处事就两个字“勤廉”,到任后不久就给那个辖地给整得路不拾遗盗贼无痕了,于成龙干什么事都喜欢实践调查、微服私访,很容易就出了成绩。

此后凭借着这股子劲儿,他一路升迁,但是越往上面升他越觉得不对劲,以前他做知县的时候,对付了不少奸猾奸诈的盗贼,可当他做了知州、知府、道员等换算到现在都属于省级厅级干部后,发现很多地方官比起当年见过的盗贼有过之而无不及,奸猾奸诈甚至更过,深深被震撼后的于成龙更加努力的做官摆成绩,政绩一堆堆的摆出来,不久终于如愿做到了藩臬二司,就是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按察使、布政使两大机构当中的督抚大员,换算成今天,那就是专门管官的中纪委一把手。

于成龙等这一天等很久了,于是官员们纷纷官不聊生,此后更是由于不媚权贵,坚决地消灭了康熙的不法亲戚,被康熙赞赏有加,委任做了大清王朝最重要的财政来源的长官——两江总督,这个换算到今天就相当于经济特区的几座直辖市市委书记兼任江浙沪的省长,位极人臣封疆大吏也不过如此了,于成龙更加努力,最后死于两江总督任上。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