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思想汇报)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746更新:2022-07-27 21:50:12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的负责人是谁?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的负责人是陈独秀。1920年春夏之交,陈独秀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多次召集会议,商讨建党问题。

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的寓所开会,决定在上海建立革命组织,筹备成立共产党。会议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初名为“社会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扩展资料:

组织成员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拟出了十余条具有党纲党章性质的纲领,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国际组织、不准做官等内容,提出运用劳工专政、生产合作等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实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后即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组织工人运动、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等各种活动,还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起到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思想汇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1921年7月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的罢工斗争也有较大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自1915年起,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一股空前的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开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1917年,俄国爆发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光明的前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

  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从本年初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4月底,和会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下,悍然决定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来,立即在中国人民中、首先在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激起强烈的愤慨。是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主张拒签巴黎和约、惩办北洋军阀政府的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示威群众32人。5月5日,北京学生宣布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罢课响应。在五四爱国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始终同进步社团和青年保持密切联系,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及时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6月3日和4日,北洋军阀政府连续逮捕大批上街演讲的爱国学生,激起全国各界的义愤。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动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数日内达到高潮。参加罢工的工人多达十余万人。同时,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沪上出现“三罢”高潮,随后,罢工浪潮迅速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中国工人阶级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表明它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形成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他市民群众广泛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慑于群众斗争的巨大威力,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于6月间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的职务。6月2 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爱国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5月5日 北京《晨报》副刊在李大钊指导下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

  5月 《新青年》六卷五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实际出版时间在9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分两期刊完),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此以前,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杨匏安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7月14日 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该刊从第二期起连载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一文,阐发“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观点,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就是依靠民众大联合的力量取得胜利的,“我们应该起而仿效”。

  7月20日 胡适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适用性,反对社会革命,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8月17日 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五号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是交相为用的”、“是并行不悖的”,并明确表示:“布尔扎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它,介绍它,把它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文章强调,中国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一次中国需要不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不需要革命的争论。这场争论在当时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不少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纷纷撰文支持李大钊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8月19日-21日 《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连载张闻天的《社会问题》一文,该文文末介绍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十条纲领。

  9月16日 由周恩来、马骏等发起组织的进步团体觉悟社在天津正式成立。

  11月11日 自即日起,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分19次连载他的《马克思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详尽确切的阐述。

  12月 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其后,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一些进步青年也相继兴起工读互助主义的实验,他们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成立工读互助团一类的组织,过起“共产的生活”。然而,为时不长,这些组织就因遇到种种无法克服的困难而陆续解体。许多参加工读互助团活动的青年开始认识到:“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之前,不能试验新生活”。

  同月 陈独秀发表《〈新青年〉宣言》指出: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1919年至1920年 中国形成一个空前规模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热潮。自1919年初到1920年底,共有近2000名勤工俭学生远涉重洋,到达法国。他们一边做工,一边读书,努力追求真理,寻求改造中国的途径和方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共早期建党建团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造就了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陈毅、向警予、李富春、王若飞、陈延年、蔡畅、聂荣臻、李维汉、邓小平等一大批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中国共产党诞生大事记(2)

  1920年

  1月20日 周恩来等人主编的《觉悟》创刊号出版。 1月29日 天津学生数千人为检查日货被镇压事,到直隶省公署请愿,又遭军警残酷镇压,周恩来等4人被捕。

  2月 为摆脱北京政府的迫害,陈独秀由李大钊护送秘密出京,在途中商讨了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有关事宜。其后,陈独秀赴上海,李大钊回北京,两人分别在南方和北方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

  同月 由恽代英、林育南等创办的利群书社在武昌正式成立。

  3月 由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等人秘密发起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同月 邓中夏等开始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深入长辛店、通县以及保定、石家庄等地的工厂、农村进行讲演。

  4月21日 陈独秀在中国公学作《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的演讲,提出五四运动不同于过去爱国运动的“特有精神”,一是直接行动,二是牺牲的精神。

  4月 经共产国际批准派出的俄共(布)党员小组维经斯基一行到达中国,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会见李大钊和陈独秀,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给予帮助。

  5月1日 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首次举行大规模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工人和知识分子共同集会,革命知识分子发表演说,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觉悟。《新青年》、《晨报》等多家报刊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次五一纪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尝试。

  5月 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从事建党工作。

  6月 开滦五矿2万多工人举行总罢工,坚持一星期并取得胜利。上海土木工人、日资纱厂工人、苏州机缎工人、汉阳铁工厂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

  7月6日-10日 旅法新民学会会员召开蒙达尼会议,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蔡和森主张激烈的革命,“组织共产党,使无产阶级专政,其主旨与方法多倾向于现在之俄”;萧子升则主张温和的革命,倾向于采用无政府主义的蒲鲁东式的方法。会议决定将两种主张写信告诉毛泽东,征求国内会员的意见。

  7月19日-8月7日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通过的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和罗易的补充提纲,系统论述了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对后来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7月23日 李大钊开始给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高校学生讲授《唯物史观》、《现代政治》、《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等课程。

  8月13日 是日和9月16日,蔡和森在法国两次写信给毛泽东,明确表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毛泽东于12月1日和翌年1月21日两次复信,“于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并强调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8月 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建立,成员最初有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8月15日 上海早期党组织主办的《劳动界》周刊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任主编。该刊以启发工人阶级觉悟、促进工人阶级团结、推动工人运动发展为宗旨,被誉为“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

  8月16日 天津觉悟社及北京少年中国学会等五个进步社团,在北京陶然亭召开座谈会,决定成立名为“改造联合”的组织。李大钊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8月22日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俞秀松任书记。

  8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

  9月1日 陈独秀在《新青年》八卷一号发表长篇论文《谈政治》,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新青年》自本期起成为上海早期党组织的机关刊物。

  9月 上海早期党组织创办外国语学社,为输送革命青年赴苏俄学习作准备。

  10月 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宣告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吉右加力)、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本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张国恩、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施存统和周佛海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建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的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同时,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巴黎成立,成员有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刘清扬、周恩来,张申府为负责人。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11月7日 上海早期党组织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沪创刊,李达任主编。该刊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阐明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主张,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日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劳动音》周刊出版,邓中夏担任主编。

  11月21日 上海机器工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陈独秀到会并发表演说。上海机器工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工会组织。

  11月25日 毛泽东分别致书罗章龙、向警予等人,提出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认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附”。

  11月 上海早期党组织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阐明中国共产主义者关于创建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理想,提出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废除旧的国家机器,最终消灭阶级的主张。《宣言》强调,无产阶级要创立新社会,就要团结起来,开展阶级斗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铲除资本制度;就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用革命的办法造出许多共产主义的建设法”。

  同月 张东荪自本月起陆续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现在与将来》等文章,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其观点得到梁启超的支持。他们认为:中国经济落后,“缺少真正的劳动者”,“绝对不能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他们断言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发展实业。由此引发一场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

  12月1日 陈独秀将他与张东荪等人的通信及有关文章编辑成《关于社会主义讨论》的长文,发表在《新青年》上,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由此全面展开。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蔡和森、施存统、何孟雄等纷纷撰文,对张东荪、梁启超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社会革命、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批判,阐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指出中国社会黑暗到了极点,“除了劳动者联合起来,组织革命团体,改变生产制度,是无法挽救的”。

  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者还开展了批判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斗争。针对无政府主义者否定一切国家、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错误观点,他们阐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证无产阶级国家同剥削阶级国家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者还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绝对自由”的谬论。经过这次思想上的批判,许多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抛弃这种错误思想,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

  12月 上海早期党组织领导的印刷工会成立,会员达1300余人。

  1921年

  1月1日 邓中夏等主持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正式开学。

  1月1日-3日 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召开新年大会,讨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毛泽东在会上指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主主义的议会道路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是永世都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2月11日 蔡和森在法国致信陈独秀,表示“和森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信中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详细论证了中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3月6日 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在香港成立。这是中国海员的第一个真正工会组织。

  3月 李大钊(署名S·C)在《曙光》第二卷第二期发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公开呼吁中国共产主义者尽快建立自己的政党。

  5月1日 在北京早期党组织的领导下,长辛店工人举行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和庆祝游行,宣布成立长辛店工会(后更名为“长辛店铁路工人俱乐部”)。同日,上海、长沙、汉口、广州等地也举行了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

  6月3日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与上海早期党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经过几次交谈,他们一致认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应尽快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李达、李汉俊同陈独秀、李大钊进行联系后,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即写信通知各地党组织派代表出席。

  7月23日至8月初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在嘉兴闭幕。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地及旅日早期党组织的代表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由张国焘主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并热情致词。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7月30日晚,会场突然遭到暗探的侦察和法租界巡捕的搜查,被迫休会。8月初,代表们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完成了大会的全部议程。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第三国际。党纲明确提出,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党纲还包含属于党章性质的一些条文,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并对开展工人运动的组织和宣传等工作,作了具体规定。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有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革命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前列的先进政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满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开始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者是谁?
陈独秀了。好像是在嘉兴的一条游船上决定建立的。
求黄埔各期优秀将领
黄埔军校国共名将
总理 孙中山 校长 蒋中正 党代表 廖仲恺
校长办公厅 西文秘书-王登云 中文秘书-张家瑞
政治部教练部 主任-戴传贤 主任-周恩来 副主任-张嵩年 秘书-甘乃光 教官胡汉民 汪兆明
教授部 主任-李济深 副主任-邓演达
管理部 主任-王柏龄 副主任-叶剑英 秘书顾元丙 教官-严重 陈继承 文素松 钱大钧 胡树森
教练部主任-林振雄 副主任-吴子泰 副官-赵世荣 卫兵长-胡公冕
军需部 主任-周骏彦 副主任-俞飞鹏 会计-徐浚溶 金柜-竺芝珊
黄埔军校一期:
1924年5月入学499人,11月底毕业,及格者456人。由湘军讲武学堂合并到军校的158人及四川送来的20余人编成的第6队学生也归入第一期,因此毕业生实际为645人。组成学生总队,邓演达为总队长,后严重接任。全部分为4个队,均为步兵科。除部分留军校外,大多数分配到新成立的教导团,其余派往海军、空军、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等任军事教官或从事政治工作。在这一期里,有入学试和毕业试都考第一名的蒋先云,还有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在北伐中终以舍生忘死取义实践了“誓以我血浇灌革命之花”誓言的曹渊。缅怀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的新式军人。他们毕业时是五百同窗至今能留下名字的就有以下几位!
孙元良 桂永清 罗 奇 左 权 关麟征 黄锦辉 杜聿明 陈明仁 张 镇 刘 戡 黄梅兴 宋希濂 胡宗南 王叔铭 黄 杰 黄 维 甘丽初 贺衷寒 郑作民 袁守谦 袁 朴 张 颖 蔡炳炎 侯镜如 郑洞国 徐向前 钟 彬 黄 鹤 李延年 李玉堂 孙常钧 李禹祥 酆 悌 陈 赓 张坤生 周振强 霍揆彰 李之龙 蔡光举 曹 渊 贺衷寒 陈大庆 周士第 阎揆要 许继慎 邓文仪 蒋先云 王治岐 刘畴西 余程万 梁汉明 黄 雍 李默庵 范汉杰 刘咏尧 丁炳权 丁德隆 王 雄 邓经儒 方日英 王廷柱 白海凤 冯圣法 王 毅 甘清池 丘士发 石祖德 王敬久 陈德法 尤 崧 黄 鳌 宣铁吾 周振强 李仙洲 张子清 蓝运东 彭干臣 宣侠父 杨溥泉
黄埔军校二期,1924年8月、10月、11月分批入学,1925年9月6日毕业,毕业生450名,由严重任总队长,张治中为副总队长。分为五个队:步兵科两个队,炮兵、工科,辎重科个一个队。学习期间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和平定刘杨叛乱的战斗,毕业后部分派往第一军。其中较出名的学生是 以下几人。
郑介民 吴继光 姚中英 彭克定 邱清泉 覃异之 刘世焱 聂绀弩 张炎元 王广熙 周逸群 卢德铭 胡靖安 王梦尧 彭礼崇 彭 熙 余洒度 黄寄野 邓士富 王家槐 冯尔骏 方 天 丘 誉 王劲修 丁润生 陈公培 陈 恭 陈集辉 洪宗扬 邝 鄘 李劳工 唐 克 蒋友谅 李以劻 李友邦 刘凤鸣 罗 英 宛旦平 吴振民 杨文泉 袁也烈 雷 震

黄埔军校三期,1924年12月陆续进校,1926年1月毕业,加上在潮洲分校修业期满的学员,毕业生共1233人。从第三期起,新生入学要受三个月入伍生教育,期满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正式生,编入学生队。张治中任总队长。在第一次东征时期,第三期学员编为入伍生总队留校,分驻市区、黄埔、虎门等地,担负当地的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杨刘叛乱时,三期学员奉命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的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继而又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反帝游行。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后,三期学员直接参与了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在校学习期间,第三期学员献身于革命事业者有22人,在校病逝者有53人,因病逝世的比重为军校各期学员之首。
综观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他们在军校毕业后大多分配到嫡系部队任职,但是真正出类拔萃者并不多见。王耀武的出人头地,算是黄埔军校所培养的三期学员里堪称最为成功的典范吧。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大多数三期学员在任职到校官时,大多被分配到地方保安部队任职,所以在许多三期生的经历中大多可见其担任某省保安团团长、某省保安处处长等职务。由于地方保安部队并不是正规军,其待遇也较正规军差。或许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认为这么做是磨练军人的一个方式,但是此举却阻碍了这些学员以后的升迁,使得部分四期生超越了前期的三期生。这或许就是黄埔三期生发展较不顺利的一个原因吧。知名的有 :

戴安澜 高致嵩 朱 赤 王润波 贺光耀 胡义宾 王诗萱 刘宗宽 熊绶春 石 觉 彭子言 倪志亮 黄仲翔 龙其伍 刘安祺 易安华 廖 慷 黄泳瓒 柴意新 陈嘘云 叶 成 黄锡章 黄公略 王 竣 张本禹 方先觉 朱 岳 祝夏年 李韵涛 黄格君 周 复 陈奇涵 皮亚无 张守谦 马耐园 常乾坤 王禹九 黄 铮 郭化若 李干清 王耀武 曹素民 韩宪元 刘国用 陈采夫 谢升标 康 泽 王 仁
黄埔军校四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入校,1926年9月毕业,加上潮洲分校同时毕业的2期学生,共2654人。方鼎英任总队长。本期入伍生设1、2、3团,后转为正式生,设炮兵、工兵、政治、经理4科。1926年5月改编为步兵军官团一团、二团两个团。部分驻扎在黄埔岛对岸鱼珠炮台和深坑一带,以后又迁到陈家祠,政治科先在沙河营房后搬迁到黄埔岛的蝴蝶岗炮台校舍。学生毕业后选派参加北伐。1926年秋,北伐军出师获捷,北定武汉三镇,东逼苏杭宁沪,声威大震,如日中天,但前线此时也急需补充大批中下级军官。在此形势下,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毕业了。1926年10月4日,毕业典礼在广州郊区瘦狗岭沙河广场举行,前来观礼的宾客不下万人。学员方队列队经过检阅台,高声朗诵四期学员誓词:
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承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谨誓。
有名的学生有;
谢晋元 张灵甫 胡 琏 李 弥 胡长青 刘玉章 潘朔瑞 赖传湘 林 彪 罗 列 高吉人 彭士量 韩应斌 高魁元 杨 杰 严 明 黄华国 宫慧民 李友梅 路景荣 侯 声 洪 水 陈毅安 宋志文 雍济时 邓定远 高 鹏 钟 纪 刘演竞 唐天际 黄卓球 郭天民 曾中生 艾 叆 刘志丹 周庆祥 唐生明 邱维达 张世光 丁 一 苏文标 江澄清 李克毅 卢碧湖 王联升 丁 昌 方成德 喻利群 马威龙 刘其宽 刘 实 邓 谠 刘 炜 郝标文 李鸣珂 李天柱 李 谦 袁国平 华品章 潘裕昆 文绍珍 段德昌 白 鑫 常乾坤 李运昌
黄埔军校五期,1926年3月,把第四期中未能升学的入伍生编为第五期入伍生第一团,月至7月分别招生1000余人,编为入伍生第二团。9月,入伍生升为学生队,分步、炮、工、政治、经理五科。组成6个大队、17个中队、53个区队。11月15日开学,1927年8月毕业,毕业生2418人。1926年底至1927年初,政治、炮兵、工兵共1700人,先后从广州和南昌迁到武汉分校,并于1927年5月和7月先后毕业,恽代英主持毕业典礼。留在黄埔岛的步兵、经理科约1400人,由广州开赴南京,于8月15日毕业,何应钦主持毕业典礼。至此,标志着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两党合作的黄埔军校的结束。这期学生比较少,
唐守治 王剑岳 卜懋民 刘眉生 陈文杞 吕旃蒙 梁希贤 彭孟缉 黄 红 杨家骝 谭希林 许光达 潘子仰 廖以义 黄 超 杨志成 赵尚志 劳冠英 陶 铸 宋时轮 孙进贤 单心舆 陈有维 甘 霖 杨元森
黄埔军校六期,1926年7月至10月入学,1929年2月毕业,共718人,分步、炮、工科。知名的有:
姚子青 毛岱钧 戴 笠 萧平波 耿光翟 虞晓冰 孙明瑾 吴家让 章 杰 胡献群 王天祥 魏中天 熊笑三 易安华 雷 忠 蔡庆华 陈静轩 赵子立 廖耀湘 林责夫 杜 鼎 程子华 金定洲 吴光朝 吕公良 陈中柱 周 兼 王大权 皮宣猷 李苍霞 罗瑞卿 张宗逊 曾 振 喻梦希 姚幼民 吴锡照 彭止戈 凌则民 唐 纵 李崇诗 刘国运 刘放吾 叶公武 皮宗敢 吉 猛 任盛濂 陈道政 史 说 张练庵 曹 艺 王 诤 朱道南 周大根
黄埔军校自1924年成立至1949年迁往台湾。25年间黄埔师生精英辈出,诞生了中国现代史上许多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埔军校在大陆总共招收的23期学员中还包括了四届女生班!
1926年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校址设在武昌长街两湖书院旧址(现解放七道中段)。招收的女学员是18至20岁的中学生。1927年2月入学,共200人。编成1个大队,3个中队。在这一期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位一文一武著名的人物。文有知名于海内外的女作家谢冰莹,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从军日记》使她名噪一时。武的是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浴血奋战而壮烈牺牲的抗日英雄赵一曼。正是在军校求学时,赵一曼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其他女学员中还包括徐向前元帅的夫人黄杰,聂荣臻元帅的夫人张瑞华等人,她们都是同期毕业的。 黄埔女生们考入军校时,正是风华正茂,年轻有为之时,她们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由衷的报国之心,毅然投笔从戎。尤其是抗战中的女生,开赴前线与日寇作战,令人可敬可佩。
赵一曼 谢冰莹 胡 筠 萧平波 郑梅仙 陈觉吾 王也华 李蕴瑞 邓 苏 邱继文 盛业煌 廖德璋 胡兰畦 曾宪植 黄 杰 危拱之 张瑞华 黄静汶 郑奠邦 杨伯珩 张麟书 彭漪兰 钟复光 唐维淑
黄埔七期,乱世之中,不太出名的一期学生 ,知名的有:
罗友伦 周 朗 马 辙 刘云瀚 张 敬 易师闵 黄思宗 黄 翔 尹 俊 龙泽汇 黄瞰寰 徐远举 杨伯涛 叶烈南 王 弼 王启明 王明儒
黄埔八期 :
张毓英 李抑强 张慕贤 黄占魁 全正熹 陈 砥 邹用元 吴建树 韩润珍 陈 溉
黄埔九期 :
鲍熏南 刘粹刚 李桂丹 周庭芳
黄埔十期 :
李祖唐 陈锡纯 岭光电 刘立忠 华金祥 吴国英 李亚东 严开运 张学思 马兆麟 ( 张学思是张作霖的四子,少帅张学良的弟弟。后来率领部分东北军投靠我党,解放后是我军的海军司令) 至此以后战事连连,国民党的心思全都花在了战场上,黄埔也就衰落了~! 虽然他们依然招收学生但是教学质量大不如前,学生中出众者也不如前. 以上所提出名字的都是杰出学生

有名的差不多都在此了,战绩不好说,一说太多了,你可以感兴趣的将领的名字,搜索他们的事迹。
陈公培的介绍

陈公培 (1901年-1968年), 湖南长沙人。又名吴明、无名,金陵大学肄业。


大家听说过民国历史上的福建事变吗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事变后建立了反蒋政权。1932年,“一·二八”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在福建“剿共”。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月15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同年1月21日,泉州、漳州失守,福建事变失败。
事变准备
1933年6月1日《塘沽协定》签字后第二天,蒋、蔡在福州发表通电,反对蒋介石对日妥协、出卖华北。接着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和“剿赤”军事失败的刺激下,放弃了抗日与“剿赤”并行的方针,十九路军代表陈公培和红军代表彭德怀在南平王台签订停战协定,划分“国界“,并于10月26日派代表至江西瑞金与中国工农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为事变的发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1月20日,李济深等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发表《人民权利宣言》。福建事变爆发。
11月21日,李济深等通电脱离国民党,随后联合第三党和神州国光社成员发起成立生产人民党,以陈铭枢为总书记。

成立政府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于1933年11月22日正式宣布成立。由李济深、陈铭枢、陈友仁、冯玉祥(余心清代)、黄琪翔、戴戟、蒋光鼐、蔡廷锴、徐谦、何公敢、李章达等11人组成人民革命政府委员,由李济深担任主席。废除南京政府年号,改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福州为中华共和国首都。废除原来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另立新国旗。并宣布革命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外求民族解放,排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内求打倒军阀,推翻国民党统治,实现人民民主自由,发展国民经济,解放工农劳苦群众。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受到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的拥护,但同时也遭到蒋介石政府的舆论攻击和军事镇压。

最终失败
12月下旬,蒋介石抽调进攻江西苏区的嫡系部队十余万人,以卫立煌、张治中、蒋鼎文为三路前敌总指挥,在海、空军的配合下,由赣东和浙江分路进攻延平、古田等地。卫立煌行动迅速,很快抵达福建北部,对十九路军形成夹击之势。刚刚成立不到百日的“人民革命政府”由于内部不团结,许多事情还没有商定,就宣告夭折了。卫立煌为了截断十九路军经泉州退入广东的道路,又迅速行军,隐蔽地绕到闽江以南进行阻击。同时,蒋介石大撒金钱,收买十九路军高级将领,使其内部自乱阵脚,军长师长几乎全部向中央军投诚。
1934年1月上、中旬,延平、古田、福州先后被蒋军占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
21日,在蒋介石分化瓦解和优势兵力的攻击下,泉州、漳州相继失守,福建事变终告失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逃往香港,第十九路军的番号被取消,军队被蒋介石改编,保留60、61、78师三个主力师番号,军官大多调整为黄埔系。
哪四位元帅是出直黄埔军校的
林 彪 黄埔四期 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徐向前 黄埔一期 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聂荣臻 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中央军委副主席
叶剑英 教授部副主任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

另:陈 毅 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 中央军委副主席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