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处无声(“于无声处”是什么意思?)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229更新:2022-07-28 00:42:02

于无声处啥意思
《无题》——鲁迅(1934年)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①. 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②. 《鲁迅日记》1934年5月30日:“午后,为新居格君书一幅云:(略).” ①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相传周穆王在大风雪中作《黄竹歌》哀悼人民的冻饿,见《穆天子传》. ②《庄子·天地》:“听乎无声.” 指的是善于观察思考,在平常的地方发现重大问题
于无声处什么意思于无声处是成语吗?

意思是在没有声音的地方。于无声处是一个成语。

“于无声处”出自鲁迅的《无题》,该诗篇创作于1934年,他后期的一些诗篇形象地写出了革命胜利的信心,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极大的鼓舞。

原文: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译文:万家凋零破败,淹没在蒿草丛中,人民在生存线上挣扎。心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心事浩茫连广宇)。依然是痛定之后的长歌当哭,动地的哀吟之中,是对惊雷的期待。

扩展资料:

于无声处的近义词是鸦雀无声。

鸦雀无声,汉语成语,拼音是yā què wú shēng。

意思是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四卷。

原文:鸦去无声,又何言闻?

译文: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又从哪里听到声音呢?

例句:直等到大众去净之后,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句话的出处及其含义是什么?

该诗句出自鲁迅的《无题》,该诗篇创作于1934年,他后期的一些诗篇形象地写出了革命胜利的信心,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极大的鼓舞。1934年5月30日写的《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声处听惊雷”可谓石破天惊之笔。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思是即便是万籁无声,仿佛也能听到人们心中悲愤的怒吼。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诗人的心跟全国人民连在一起,他想得很远,想得很深,感受到人民革命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这样的诗,反动派看了会不寒而栗,革命人民看了会斗志昂扬,其社会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诗句形象地写出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极大的鼓舞。


“于无声处”是什么意思?

于无声处:[yú wú shēng chǔ]

意指:在没有声音的地方。


于处无声的介绍

于处无声是落月沉消所著的一本书,小说类型是同人其它,在晋江文学城连载。


于无声处听惊雷全诗是什么?

出自:鲁迅《无题》(1934年)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译文:

黎民百姓们像黑瘦的囚徒,流离失所于荒野,哪还敢有慷慨悲歌,引发动地的哀声。

我心里想的事很多、很远,连通着广大国土上的人民,从表面沉寂中,听到革命春雷的萌动。

扩展资料

鲁迅写这首诗时,国民党发动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已经进行半年多。毛泽东在总结这一时期的特点时指出:“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而作为这两种‘围剿’之共同结果的东西,则是全国人民的觉悟。”而鲁迅这首诗,正恰当的反映了毛泽东所说的这句话。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什么意思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白话翻译: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
解释:在寂静没有声音的地方,听惊雷;在苍茫寥落的地方看世间的繁华。
总结:
无声和无色就是指极平淡的环境、事物、或是人,惊雷和繁华都是声色中的美妙绝艳,就是说能从最平凡最普通的地方感受到不平凡的东西,这需要很高的境界。老庄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