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烈王(金春秋的人物简介)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895更新:2022-07-28 00:28:22

金春秋的人物简介

金春秋是新罗第二十九代君主(公元654年至661年在位),真智王金舍轮孙,伊餐金龙树子,母亲天明夫人金氏是真平王之女,善德女王妹。660年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百济都城,百济义慈王率左右连夜逃遁,随后投降,百济亡国。661年六月薨,谥武烈,庙号太宗。葬于永敬寺北。
新罗王朝的王位一直按照严格的骨品制度世袭。 新罗早期(公元前57年-公元654年),只有”圣骨“才可以继承王位,自作为”真骨“的金春秋继位开始,新罗的王位“真骨”贵族也能够继承。
公元660年,武烈王金春秋联合唐朝灭亡百济。公元668年,武烈王的继承者文武王联合唐朝灭亡高句丽,最终实现了三韩统一。 新罗王朝的中期(公元654-789年)也是自金春秋继位起拉开序幕。


新罗武烈王的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父母
关于金春秋的父亲究竟是谁,《三国史记》以及《三国遗事》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过野史《花郎世记》倒是提到金龙树与金龙春都是真智王之子,由于真智王早卒,因此两人自幼是由堂兄真平王所抚养,后来金龙树娶侄女天明公主为妻,生下金春秋。金龙树临死前,将妻、子托付给弟弟金龙春,因此金龙春娶了寡嫂天明公主,并以侄子金春秋为养子。不管金春秋的父亲到底是谁,他是真智王之孙是毫无疑问。
“旧、新唐书”记载金春秋是真德女王之弟并非完全错误,这是因为真德女王的祖父太子铜轮与金春秋的祖父真智王是亲兄弟的缘故。如果真德女王年纪长于金春秋,两人亦可说是堂姊弟的关系(从《唐书》的说法似乎可以证明真德女王是金春秋的堂姐)。至于母系方面,由于真德女王是金春秋母亲天明夫人的堂姊妹,因此她在辈分上是金春秋的姨母。当时新罗由于“兄弟女、姑、姨、从姊妹,皆聘为妻”,因此亲属关系混乱,像金春秋的父母便是叔侄关系。
《三国史记》记载,金春秋继位后,追尊父亲为“文兴大王”,母亲天明夫人为“文贞太后”。

文明王后金文姬:小名“阿之”,金舒玄的么女,金庾信之妹。 元配宝罗(宝宗之女)生一女古陀炤

金法敏:嫡长子,第三十代王文武王。
金仁问:(约629年-694年)嫡次子,字仁寿,永徽二年(651年)23岁时曾入大唐宿卫,唐高宗特授“左领军卫将军”的职务,入唐为官多年。逝于武周延载元年四月二十九日,享年六十六岁。
金文王
金老旦
金仁泰 与文姬之姐宝姬生两子知元、皆知文,与龙泰(金龙春之女)生一子仁泰,与龙宝(金龙春之女)生两子车得、马得,与宝龙(慈仪王后之母)生一子幢元。不过现存「花郎世记」的真实性不明,因此这些说法存疑。
金智镜
金恺元 (文王、老旦、智镜、恺元在「三国遗事」中被记载由金文姬所出,不过在「三国史记」里记载著四人为庶子。)
仁泰:庶子,见於「三国史记」。 皆知文:庶子,见於「三国遗事」。 车得:庶子,见於「三国遗事」。 马得:庶子,见於「三国遗事」。  女 金古陀照:(?-642年)金品释之妻。新罗仁平九年与丈夫同死于大耶城之役。  金智照:三女,金庾信之妻。


文武王对儒家的贡献是什么?
文武王(?-681年),姓金名法敏,是新罗第三十代君主(公元661年至681年在位),在位期间达成了朝鲜半岛的三国统一。文武王为武烈王长子,生母文明王后为名将金庾信之妹。650年曾远赴唐朝,获得"大府卿"之官位。654年成为新罗兵部令。655年立为太子,武烈王七年(660年)领兵船一百艘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百济都城,攻灭百济。661年六月武烈王薨逝,法敏即位。此后金法敏联合唐军多次攻取百济诸城,攻破百济残众。六年(666年)文武王欲灭高句丽,向唐请兵,唐派李李绩伐高句丽,668年九月唐兵联合新罗攻克平壤城,高句丽宝藏王投降,高句丽亡。之后击退唐军,确保了新罗势力伸到整个百济和一部份的高句丽故地。
吕氏春秋是不是序错了~秦昭襄王者,孝公之曾孙,惠文王之孙,武烈王之子也
是武王的弟弟。
应该是盗版印刷吧,吕不韦和昭襄王没差几年,而且吕氏春秋是秦朝就有了,所以应该不会有这样的错误。
孙权称帝后追封孙坚为“武烈帝王”却无视孙策,这三人究竟有什么关系?
孙权没有无视孙策,而是把孙策追封为长沙桓王。怎么能叫无视?孙坚开基,孙策创业,孙权拓地守业。孙坚追封皇帝因为孙坚是孙权的父亲,孙策和孙权是平辈。所以不能在追封帝位,那样岂不是和他父亲平辈了?所以是不能的。
秦昭襄王是傀儡皇帝吗?宣太后为何要替儿子执政41年?

所谓宣太后替儿子执政四十年并不是说宣太后彻底架空了昭襄王四十年,只是说在这四十年里昭襄王的权力受到了宣太后的掣肘而已。换言之,宣太后既不是汉惠帝去世之后的吕后、也不是晚清垂帘听政时期的慈禧太后、更加不是称帝前夕的武则天,她并没有事实取代昭襄王的地位,而这也是昭襄王后来能够不流一滴血便轻而易举拿回实权的根本原因所在。

武烈王在周王畿举鼎绝髌身亡之后,惠文王庶出的儿子们都跳了出来,尤其是惠文王的庶长子公子壮,在惠文后的支持下目标直指秦王大位!宣太后在同父异母的弟弟魏冉支持下也准备推出自己的儿子公子芾与之一争。就在这个时候,年轻气盛的赵武灵王从燕国接回了宣太后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稷,并宣称赵国支持公子稷即位。宣太后见状,反正都是自己的亲儿子,便果断放弃了公子芾,正式推出了公子稷。内有手握重兵的娘舅魏冉撑腰、外有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施压,公子壮、惠文后立时处于了劣势,公子稷最终成为了新任秦王。

不久之后,公子壮在惠文后支持下纠结一些庶出的兄弟发动了著名的“季君(公子壮)之乱”。在惠文王庶出的弟弟樗里疾保持“中立”(实则已经倒向了宣太后)的情况下,魏冉凭借手中的军队一举平定了“季君之乱”,诛杀了惠文后、公子壮及惠文王参与叛乱的几个庶出的儿子,并将武烈王的王后遣送回了魏国老家。自此,宣太后凭借魏冉的武力支持彻底控制了局面并以昭襄王年幼(实际上也不小了)为由,开始长期掌控秦国实权。


宣太后主政之后,开始大肆重用自己的弟弟穰侯魏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魏冉虽然位高权重,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权臣,他的一切建立在宣太后放权的基础之上,终魏冉一生,他的权力始终没能凌驾于姐姐宣太后和外甥昭襄王之上!换言之,魏冉的权势虽大,却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加之宣太后掌权之初以樗里疾为首的秦宗室存在并掌握着一定实权,宣太后并不敢走得太远。因此,宣太后虽然掌权,昭襄王依然是唯一的、真正的秦王!一切事物仍然以昭襄王的名义处置,而不是宣太后。


随着昭襄王年龄的增长,长期架空成年的秦王始终是说不过去的,这一点宣太后也心知肚明。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宣太后是给予了昭襄王实权的,并没有将儿子视为自己的傀儡。换言之,除了大政方针需要征得宣太后的同意,一般性事务昭襄王还是可以做主的!这与汉惠帝那两个儿子以及武则天的那两个儿子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昭襄王对宣太后也并不是完全言听计从,只是一直没有撕破脸而已。

举个例子,宣太后在朝堂之上大讲荤段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荤段子实际上就是宣太后为不想出兵救韩而找出的借口。但是,昭襄王却认为应该救韩,最终在丞相甘茂的支持下,昭襄王还是推翻了宣太后定下的调调,正式出兵救韩。事后,宣太后也默认了昭襄王的决定。

可见,宣太后虽然掌权却不弄权,她对昭襄王还是放权的,只是这个放权有一定的限度而已。个人认为,这个限度应该说还是比较大的。而这也给了昭襄王培植自身势力的机会,后来范雎入秦受到昭襄王重用恰恰就是最好的例证。要知道,范雎可是力主昭襄王夺权的,如果昭襄王只是一个傀儡,范雎凭什么能够以一介布衣摇身一变成为秦国的相邦?


对于自己的弟弟魏冉,宣太后同样是头脑清醒的:“重用你没问题,怎么重用都行!但是,你必须给我守住一条底线,那就是不要威胁到你外甥的地位!”这一点魏冉实际上也是心知肚明的,很多史料指责魏冉贪得无厌,为了扩张自己的封地竟不惜动用秦国的军队侵略他国。

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这么认为呢?魏冉之所以“贪得无厌”,难道不是在向他姐姐表明自己没有野心、只求富贵吗?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不是吗?面对巨大的政治利益,宣太后能和魏冉几十年没有撕破脸,难道不是魏冉主动示弱的结果?如果魏冉铁了心弄权、甚至想要取昭襄王而代之,试问宣太后还能容得下这位弟弟吗?恐怕很难!


说到底,宣太后、魏冉与昭襄王之间长期维持了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没有谁是绝对的傀儡、也没有谁绝对说一不二,大家心里也都知道实权终究是要回到昭襄王手中的。只是出于各种原因,没有谁去捅破这层窗户纸。而范雎,实际上就是充当了这根捅破窗户纸的“搅屎棍子”!窗户纸被捅破,一场权力重新洗牌无可避免,昭襄王顺势要求魏冉等所谓“四贵”回归封地,这等于是收回了魏冉等人手中的权力。

这个时候,宣太后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了,如果她公开支持“四贵”,一场权力斗争引发的血雨腥风恐怕也就不远了。但是,宣太后并没有,她不仅支持了昭襄王驱逐“四贵”,索性“主动”交出了实权、正式退休。可见,宣太后并没有武则天那样的野心,她的自我定位还是非常明确的,自己是帮儿子管家而不是替儿子当家!现在儿子想要当家做主,自己退休就是了……于是,没有流一滴血,昭襄王便成功驱逐了“四贵”、掌握了实权,宣太后功不可没!


所以说,虽然宣太后掌了四十年的权,昭襄王却不是当了四十年傀儡,这期间昭襄王还是有很大实权的,只是受到了宣太后掣肘而已。与其说宣太后是架空昭襄王,倒不如是担心儿子控制不了局面,推上马又送一程,只不过这一程送得略微远了些而已……人都有私心,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谁会不动心,宣太后也不能免俗。但是,宣太后不是武则天,她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儿子的,并不完全是为了自己。在宣太后心中,自己是在为儿子保驾护航而不是取代儿子。



武烈王的介绍

武烈王金春秋是新罗第二十九代君主(公元654年至661年在位),真智王金舍轮孙,伊餐金龙树子,母亲天明夫人金氏是真平王之女,善德女王妹。661年六月薨,谥武烈,庙号太宗。葬于永敬寺北。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