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陈廷敬(陈廷敬是汉人吗?康熙王朝)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865更新:2022-07-28 00:16:35

康熙王朝中陈廷敬是在那集死的
f
陈廷敬为何在《康熙王朝》中戏份那么少?

他被誉为康熙年一代名相,为何在《康熙王朝》中戏份那么少

陈廷敬在全剧中出场次数并不多,不同于明珠之滑,索额图之奸,陈廷敬表现出的,完全是一种老成谨慎,正直清廉的正面形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剧中出现的一干重臣中,周培公难逃鸟尽弓藏的命运,最后郁郁而终;索明两人虽风光一世,但却因为党争,被康熙这个渔翁得利,最终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唯独陈廷敬能够善始善终,康熙皇帝还在其病逝之后遣皇子扶棺以示哀恸。这,不能不让人赞叹他的为官之道,也不能不让人由衷的喜欢这个人物形象,重温此剧后,简单地谈下陈廷敬身上几个重要的闪光点:

第九集陈廷敬出场,当时康熙尚未亲政。朝堂上,在明知首辅大臣鳌拜不愿还政于皇帝,想自己独揽大权的情况下;众大臣或依附鳌拜,反对皇帝亲政;或为了自己的前程性命,噤声不语;唯独陈廷敬不畏权势支持皇帝亲政:“皇上大婚已过,按大清律例,该召集天下,皇上亲政乃众臣所归,万民所愿”。索额图虽也进言请求皇帝亲政,(但其身后毕竟有其父首辅索尼的支持)。比起“有背景”的索额图,“墙头草”般的满朝文武,陈廷敬的慷慨激昂,一片丹心,更加难能可贵。这一幕,将一个至忠之臣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第十七集,三藩盘剥属地百姓,养兵自重,每年耗费国库大量库银。严重威胁大清皇权。皇帝遂有撤藩之意。但在廷议时只有陈廷敬和明珠赞成撤藩(从这点来看明珠还是很忠于皇帝的),其余众大臣均极力反对。陈廷敬深知三藩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坚决支持撤藩,并当朝立军令状承诺筹措军饷,朝堂上的一番话更是令人情绪激昂:“如果皇上此刻要筑宫殿,臣还是说没钱,如若要整顿军备,臣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挖出银子来!”“两年之内,如不能再积聚一年的军饷,臣愿将双眼花翎连着这颗脑袋一并交还给皇上!”皇帝怒道在座大臣们每年拿吴三桂十万两银子的不在少数,这可能是他们反对撤藩,偏帮吴三桂的重要原因。而陈廷敬坚决主张撤藩,也从侧面证明了他是一个廉吏。他的心中有国家,有君上,却无私心。所做所想都是为国尽力,为君尽忠。

第十集中,皇帝派魏东亭传密旨给索额图,陈廷敬等几人,令他们合谋除掉鳌拜。在魏东亭宣读完皇帝的旨意后,索额图和陈廷敬两人分别有以下的对白:

索额图:“不除掉鳌拜**,皇上不保,大清不宁,我等谨遵旨意誓死除贼”

陈廷敬:“鳌拜虽有司马昭之心,但要数说他叛逆的实际,却也不多,骤而杀之,定会朝纲大乱,还是要设法拿下活口,审明实据,昭告天下,再予明正典刑方是上策”。《老子》中有句话:“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相比之下,陈廷敬的精明,谨慎,足智多谋“完胜”索额图。抓住矛盾的重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第四十二集,皇帝令张廷玉回京筹措粮饷,索额图却以国库无粮之由进行阻挠,想借机害死皇帝,是陈廷敬帮助张廷玉筹措粮草,还指出东平官仓有粮可直接运往漠北军营,并提醒他东平粮仓放粮需要索额图手书的批条,可谓思虑周全,心思缜密。用索额图的话说:“陈相管理户部多年,对这个柴米油盐可谓了如指掌啊”索额图素本就有“三眼索相”之称,却能如此称赞陈廷敬,这也是体现陈廷敬才能的重要佐证。

第三十一集,朝廷准备发兵攻打台湾郑经,索额图奉旨前往福建督战,与姚启圣、水师提督施琅等人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姚、施二人认为目前大清水师力量相对薄弱、粮草短缺,不是最佳战机,而索额图坚持要水师出海攻台。皇帝接到双方的奏报后犹豫不决,此时陈廷敬对皇帝说:“皇上,打与不打,不能只从朝廷的角度来看,也应当从郑经的角度看一看,臣料想,郑经恰恰希望朝廷别来打他,希望朝廷围而不攻,攻而不胜。所以这一仗胜负在其次,首先是要打。再说,堂堂大清挥剑吆喝了一两年,却一剑不出,这也让郑经笑话”鞭辟入里,一针见血。最终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全力攻台。再听听此时皇帝对他的评价:“陈廷敬啊,人说索额图是三只眼,我看你比他还多一只,那就是眼中眼啊...”能得到皇帝如此高的评价实属难得,这不是进一步体现了陈廷敬过人的才干吗?

纵观全剧,皇帝对陈廷敬是近乎百分之百的信任,当然,就陈廷敬的表现而言,也是绝对值得信任的。对于其他重臣,则是既用且防。除鳌拜时,竟在与其一同长大,情同兄弟的魏东亭的府内安插眼线监视魏府的一举一动;平定三藩时破格启用周培公,但功成之后却担心他会成为下一个吴三桂,故而将其贬至盛京,处于各蒙古王爷的监视之下;对于索额图和明珠两人,虽也相当倚重,却处处提防,还在索额图府中安插卧底老蔡,唯独没有怀疑过陈廷敬,皇帝对陈廷敬的信任,在剧中也能找到几处明显的痕迹:

第十集中,皇帝派魏东亭传密旨给几位大臣,令他们密谋除掉鳌拜,用魏东亭的话说:“皇帝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托付给各位大人了”。当时画面中出现的接旨的人有索额图和陈廷敬,而当时的索额图是已是国丈之尊,当今皇后之父,皇帝信任他也无可厚非。但陈廷敬只是一个户部尚书,却使得本性多疑的皇帝将身家性命相托付,实属不易。

第三十二集中,皇帝要派重臣与台湾郑经和谈,当时陈廷敬毛遂自荐,但皇帝后来派了明珠前往,后对陈廷敬说:“你年事以高,还是留在上书房吧,朕离不开你”淡淡的话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了信任之情,试想一个皇帝都离不开的人,在皇帝心中会是何等的举足轻重?

第三十二集,福建总督姚启圣于攻打台湾之前给皇帝上过三道急疏,但索额图的亲信为了保护他的利益,将其扣押在兵部未呈送皇帝,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战争失利。后皇帝觉察出此事震怒之下要追查到底是何人所为,以皇帝之精明,怎会猜不到此事与何人有关?涉及朝廷重臣,皇帝臂膀,此等紧要、绝密之事,皇帝也交代陈廷敬去查办。可见,陈廷敬在皇帝心中已经不仅仅是心腹大臣那么简单,如果皇帝只有一位大臣可以信任,那这个人也必定是陈廷敬吧。

以上是观剧之后的一点感受,是喜欢他的理由,完全依照剧情整理,与史实无关。不知道为什么看过这么多年的电视剧,第一次对这个人物形象如此感兴趣,当然这也离不开演员精湛的演技。或许是陈廷敬的形象过于完美,于当下之时更是难能可贵。若现实中有更多的“陈廷敬”式人物,则是国家之幸,万民之幸。


为什么康熙王朝里面的陈廷敬比明珠当官还早 关于康熙
事实本来如此。陈廷敬是顺治朝的官员,资历比明珠老好几年,而且康熙即位之后相当于康熙的老师,而明珠做官是确实比陈廷敬晚的
康熙王朝中大阿哥乔迁,陈相说众大臣看在明珠才来贺喜的,又说明珠是明珠,大阿哥是大阿哥,是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是因为在这部剧中设定慧妃是明珠的妹妹(历史上没有定论,顶多是堂兄妹的亲戚关系),明珠就是大阿哥的舅舅。陈廷敬这是在点醒大阿哥不要看到这么多人来祝贺就飘飘然以为自己众望所归,其实他们都是看在舅舅明珠的份上(明珠当时得令,是康熙朝的红人,还刚刚受赏三眼花翎)才来的,通过给你面子来向明珠示好,一切都是做给明珠看而不是做给你这个今天的主人翁看的。所以虽然他们来了,别以为你找他们办事、拉派系结大阿哥党,人家就会上你的船!而陈廷敬在这部剧里被设定成忠心为国为君的聪明人,聪明人是不会说这种话的,但忠心为国为君的聪明人为了国家朝廷的大安定,康熙几个儿子间的小安定,就倚老卖老地说了。你看上一刻大阿哥喜形于色嘴上还在谦逊:“这是对晚辈的厚爱吧?”下一刻陈廷敬此言一出,大阿哥如堕冰窟。
陈廷敬是汉人吗?康熙王朝
陈廷敬(1638年—1712年),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现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人,入仕五十三年。历任经宴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陈廷敬原名陈敬,因同科进士有同名的人,因此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名为廷敬。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皆佳。与清初散文家汪琬,著名诗人王士祯皆有往来,“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康熙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廷敬及其家族予以褒奖。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后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陈廷敬编纂《康熙字典》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亲自审阅文稿、编订目录、考校典籍、查阅大量古代辞书。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补充而成的,共收四万七千多字,是清代以来最大的字典。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

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康熙王朝陈廷敬谁演的
那个演员叫陈斌
请问陈廷敬在康熙王朝里第几集出现啊。哪几集有他的戏呀
第16集出现。从16集到45集都有他出现。
康熙王朝第16集剧情:
三藩正商议撤藩之事时,假称朱三太子的杨起隆来访,鼓励“反清复明”,被吴三桂抓下,后又被吴三桂故意放走,以便利用杨起隆对付朝廷。黄敬密报杨起隆,康熙要出京。吴三桂向朝廷修书一封请辞,背后又大动军事。康熙南巡,驻扎户部尚书陈廷敬老家山西阳城皇城村。为体察民情,康熙分三路进行,在皇城村汇集。康熙召集当地文武百官训话,纵谈天下大事。魏东亭一路探得知府周云龙私通吴三桂,剥夺百姓,却被封为廉吏。康熙不知底细,也称赞周云龙为三晋楷模,并封他的夫人为一品诰命夫人。康熙询问百官,如果有人谋反,你们将会如何?康熙恩威有加,声明誓死维护疆土统一。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