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诺敏案结局(雍正王朝:临刑前大喊冤枉的诺敏,究竟有什么冤情?)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539更新:2022-07-28 00:05:37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山西巡府诺敏史上确有其人吗?

确有其人,只不过名字是同音不同字,历史里为诺岷,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大臣。

雍正元年,擢内阁学士,授山西巡抚。各直省徵赋,正供外旧有耗羡,数多寡无定。州县以此供上官,给地方公用而私其馀;上官亦往往藉公用,檄州县提解因以自私。

康熙间,有议归公者,圣祖虑官俸薄,有司失耗羡,虐取於民,地方公用无从取办,寝其议不行。诺岷至山西,值岁屡歉,仓库多亏空。诺岷察诸州县亏空尤甚者,疏劾夺官,离任勒追;馀州县通行调任,互察仓库;并虑州县不得其人,请敕部选贤能官发山西补用。

二年,诺岷疏请将通省一岁所得耗银提存司库,以二十万两留补无著亏空,馀分给各官养廉。各官俸外复有养廉自此起。

扩展资料:

诺敏被雍正赐死原因:

公元1722年,雍正登基后,决定派出得力官员到各省任职,一边惩治腐败,一边追逃欠款。派往山西的巡抚,是大将军年羹尧推荐的诺敏。他不负圣望,只用短短半年时间,就把山西多年的欠款都还上了。为了树立榜样、表彰典型,雍正不但给诺敏封了个“天下第一巡抚”的称号。

孰料,雍正的“嘉奖令”发布不过10多天,大臣田文镜就递上弹劾诺敏的折子,说是山西全省297名官吏,上下其手,左右联络,表里为奸,欺蒙朝廷,俨然一个塌方式腐败。

原来,“两年贡银、一年完成”的所谓“天下第一”奇迹,是诺敏“两手”抓出来的:一手横征暴敛,连老百姓过桥、过路都要纳税;一手“借”商人的银两充数。整个山西“民怨鼎沸、富商逃亡”。

事发之后,在雍正收到的400份奏折中,有300份是为他求情的。但经审理,诺敏与下属官僚“上下连手,内外勾结”,致使山西库银亏空四百多万两。于是,雍正不但要杀诺敏,而且决定处以“腰斩”。后经大臣劝谏,才改为“赐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诺岷

参考资料来源:陕西省纪检委-雍正为何赐死诺敏


《雍正王朝》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中,老八计划最终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雍正王朝》八爷党计划破产因素分析:

雍正上台后,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就是清查地方番库,追比番库亏空。第二件就是开科取士。但是这两件事都办砸了。

八爷党趁机掀风作浪,准备大做文章,其目的昭然若揭,让雍正颜面扫地,从而试图架空雍正。老八甚至利用弘时泄密的证据,计划推举弘时为太子,从而掌控朝局。

在张廷玉和老十三允详的劝谏和总结下,雍正感觉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于是向上天请罪自责,杀了诺敏和张廷璐,从而导致八爷胤禩计划的最终破产。

为什么“八贤王”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根源在哪里?

1、老八动机不纯,目的不正。从九子夺嫡的时候起,老八集团出牌的章法和根源就有问题,他不是本着有利于社稷有利于朝廷做事的,正如康熙所说,老八胤禩以宽仁收买人心,却忽视了江山社稷。总以为收买了人心就万事大吉,纵观老八集团所做的事情来看,都是以破坏为主,阻碍为主,使绊子,下套。

比如这回诺敏案张廷璐案,他不是按照政策程序来操作,而是大做文章,通过保诺敏和张廷璐来收买人心,从而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问题,清查番库是国策,是有利于社稷的事,有利于正视官场风气的事,倘若保了诺敏,番库的清查就会无功而返,而张廷璐搞夹带,本身就违法,也是吏治腐败的表现,若不惩治,吏治如何肃清?所以,老八集团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导向出现了问题,正所谓邪不压正,又怎么能不破产。

2、老八对雍正认识过于肤浅。从九子夺嫡时候起,老八与老四之间的争斗就未结束过,但是老八对雍正的认识始终处于表面现象。什么“我们这位皇帝,是个极好面子的人”都无非一些细枝末节的事。老四好面子无可厚非,他老八其实也很好面子,但是老四胤禛这人还能够自我总结和反省,这可能是老八所不及的。

比如当初刑部案,老四把自己弄伤风了,婉拒接手这个事,这次,张廷玉以魏征进言唐太宗的古例,老十三之言进谏后,他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而老八就不同了,他一直也在总结,但是他始终没有对自身进行过反省和总结,他不知道真是自己的那个“贤”害了他,直到最后被抄家流放才总结出来。

3、老八做事手段拙劣,缺乏大局观。这可能是老八老是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比如说刑部冤狱案,老八饶过老十三,夜审肖国兴并诱骗肖国兴供出太子,看似做的天衣无缝,实则犯了康熙的大忌,惹得康熙大骂“其心可诛”。这次又独审张廷璐,诱骗张廷璐供出弘时,从而掌握弘时的证据不上报,意图通过弘时架空雍正。老八的这些手段,其实都不高明,甚至可以说是拙劣,缺乏大局观念,老是以揪小辫子为要,相比于雍正,从大局着眼,从细处着手的手段,实则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所以,老八集团计划的破产并非偶然,而是必然,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具体执行手段,老四相比于老八都技高一筹,老八焉能不输。


雍正王朝:诺敏为什么临刑前大喊冤枉,此案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回答一个叫小健的网友提问,诺敏案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写给雍正帝的奏折到底说了什么,为什么临终前却大喊冤枉呢?

诺敏的历史原型叫诺岷,也曾任山西巡抚,也曾经大肆追缴藩库欠款,且颇有成效,还被雍正帝树为典型。

后来在处理老九胤禟问题上,雍正帝疑心他在徇私,罢了他的官,但并未定他罪,最终也是正常死亡。

等到了《雍正王朝》里面,这个诺敏就变成一个“贪名”的“贪官”了,那么诺敏案的背后又隐藏哪些玄机呢?


一、

整个诺敏案的详细经过就不用细谈了,大体讲一下吧:

诺敏为官十分清廉,被隆科多赏识并举荐为山西巡抚,此人赴任那天就是单枪匹马过去的,力图最短的时间做出一番成绩来。

没曾想自己被雍正帝树了典型,鬼使神差之下接受了“天下第一巡抚”称号,并试图掩盖藩库银子并未补齐的漏洞。

最终在田文镜和邬思道,以及钦差大人图里琛的联合调查下,诺敏藩库造假的罪名成立,押赴京城,斩首示众。

当天被斩首示众的并非诺敏一人,还有一个是张廷璐,虽然罪名不同,但都有着其罪名的相似性。相对于张廷璐的沉默不语,诺敏明显是焦躁不安,并在临刑前突然大喊冤枉!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他是不是真的被冤枉了呢?

毫无疑问,诺敏是一个清廉的官,但清廉的官不等同于清官。清官,清廉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头脑一定要灵清,也就是事情要看得明白,才能称之为清官。

所以,清官是有两个反义词的,一个是贪官,不管是贪名还是贪财,都是清官的另一面。另一个则是昏官,即使你不贪财,不贪钱,但是办事昏庸,稀里糊涂,也不能称为清官。


二、

昏官和糊涂官可以理解,为什么还给他定性为倒霉蛋呢?

这就在于,从一开始他就错了,本来在家好好的当自己的清官,即使当不了大官,也不至于下岗,还能为民办点实事,总比最后丢掉脑袋强。

偏偏隆科多选中了他,硬是把他推到了风口当中,要知道这个风口,既可以让母猪飞上天,也可以让母猪重重地摔下地。

雍正帝刚刚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推行这么几件事:

一是完成当初他还是王爷时就未完成的事业,针对国库空虚,追缴藩库欠款;二是为了弥补朝中无人可用的情况,开恩科,选拔人才;三是铸造新钱,新朝新气象,以此来营造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这几件事是决定雍正帝能不能坐稳龙椅的大事,尤其是追缴藩库欠款,这是顽疾,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诺敏也懂皇上的意思,所以上任当天就给了在场的山西众官员一个下马威,讲明了形势的严峻性:


“皇上在看着我们,全国其他的省份也在看着我们,我也没有带家眷来,因为我随时准备让朝廷革我的职。”


同时明确表明,我要是受了处分,你们一个个谁也别想日子好过!

其实到此为止,诺敏的所作所为都没有任何问题,他也知道这个差事确实难办,确实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能追平欠款。

但他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很多人都忽略掉了,那就是没有及时跟隆科多沟通。


三、

诺敏既然是隆科多举荐的,不管他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终归会被众人归到隆科多的势力范围内。

由于诺敏特立独行,把任务强行摊派到下属官员头上,而且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追缴藩库银子的策略,以及保证的一年期限,一封奏折就递给了皇上。

皇上当然巴不得你这样做呢,马上就把这没撇的事,明诏天下,号召各省跟诺敏学习。得知这个消息的隆科多很是苦恼,这诺敏咋不跟自己商量就直接给皇上上奏折呢?


“你们这位诺中丞啊,做事也太性急了点吧?这十几年的亏空,怎么可能在一年之内,便清还得了呢?”


你诺敏是我隆科多举荐的人,你也不跟我商量,就给了皇上一种一年之内就能还清亏空的信心,好歹跟我打声招呼啊?


“这下可好了,皇上把他的奏折,已经明发全国各省了。”


现在把话说的这么满,到时候钱没补齐,不是扫了皇上的脸面嘛?

实际上隆科多分析的很对,雍正帝就是为了把山西树个榜样,尽最大的可能追缴欠款。毕竟是前几任落下的亏空,诺敏是新上来的,到时候完成不了,也不会把他怎样,大不了撤职嘛。

但随后隆科多却给诺敏手下的人出了个馊主意,就是这个馊主意,害死了诺敏。


邬思道出面帮助田文镜彻查诺敏,这是雍正的意思吗?
这是雍正的意思,如果雍正不允许,再怎么说也没有办法。
康熙王朝图里琛山西查案是哪一集,田文镜封诺敏银库找李卫借兵,
优酷第24级
雍正王朝:临刑前大喊冤枉的诺敏,究竟有什么冤情?
临刑前大喊冤枉的诺敏,他的冤情是:做事太过急丛,向雍正交奏章前没给隆科多商量,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雍正正愁他不挑呢!然后,雍正将计就计直接连夜给他做了一块牌匾,写着《天下第一巡抚》,雍正在想雍正干不了的事情,他诺敏能完成的了?最后诺敏拆东墙补西墙,没有补好,露馅了,雍正就给他治罪了!
雍正王朝中在李卫身边的邬思道,为什么能介入山西诺敏案中,真的是巧合吗?

剧中设置邬思道这个角色,实际上类似相声的“捧哏”,主要作用是抖包袱,其用意就是帮助普通观众能看懂剧情、熟悉剧情进展和辨析细节,没想到这个类似“旁白”的角色大受观众欢迎,小配角成了大名人,小人物成就了大事业。这出乎所有人包括导演和邬思道扮演者李定保老师的意外。

《雍正王朝》电视剧公演后,出现了许多谈邬思道聪明和智慧的文章,甚至称其为“邬半仙”,雍正身边的“诸葛孔明”,让人无语,恐贻笑大方了。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为衬托雍正正人君子而设置的“小人”形象。剧中尤其是开局,雍正的形象非常正面,开口是朝廷,闭口灾民,走的是大道,行的是王法,正义凛然。而反观“老八”,想的是小集团,“贤”在小团体。再看邬思道格局更小了,就是家里那点事。两厢一对比,高下立判,君子形象立体高大了。

第二,给雍正君子承担“小人”行为的责任,比如剧中不让雍正见太子,处理泄密下人以及太子喜欢的女人等等,如果观众觉得雍正不仗义不道德,哪不关雍正事,那是邬思道的所为。替雍正背锅“不道义”责任。

第三,帮助田文镜拿下诺敏,以及帮助年羹尧找着叛军,这类智慧根本算不了什么,而且根本就不会存在此类问题,剧中用邬思道口中说出,就是为了简化剧情并且使观众看得懂。

诺敏怎么可能让一省官僚和利益受损的缙绅全部缄口不言?王命派一举,一切都迎刃而解了,何用邬思道逻辑推理?更为蹊跷的是年羹尧阴影下的叛军,要邬思道点明,大家才如梦方醒。隔着屏幕看戏的观众可以这样,但实际上这类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和存在,试想全国都在关注、赌国运的一场战争,难道近百万将士都是草包,这点常识都没有还怎么打仗?

如果百万将士还不如一个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的老百姓,哪无疑于骂人,倘若真如此,雍正处理年羹尧是完全应该的、正当的,何用费心找那么多理由再杀他?就凭一个“蠢”字足矣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