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唐山大地震(为什么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妈妈最后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388更新:2022-07-27 21:44:03

唐山大地震电影简介

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

方大强经常出门在外,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姐弟俩都特别高兴。7月的一个傍晚,方大强回到了自己的家,在小区外的马路上,方大强和元妮躲在卡车上亲热,突然——地震了。

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着儿子,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相关资源

唐山大地震‎ (2010)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eVvC0xUusKFnYaAMLO7AA

 提取码:HUVE


《唐山大地震》电影中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是真的,我听大人说的
电影唐山大地震评价如何?

时代感,是历史灾难题材电影的根,从“讽刺”中来的冯小刚,早年用戏虐的喜剧来建立普通人的时代感,后来用宏大的悲剧来建立一代人的时代感。

但到了《唐山大地震》,情况变得棘手起来。它是如此熟悉——毕竟,唐山大地震才过去了40来年,却又十分模糊——毕竟,很多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特殊的历史。冯小刚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将历史的宏大与厚重,与人性的伟大与平凡有机的联系起来。

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人性是伟大的。作为“拍啥啥就成”的国内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用他独有的敏锐与睿智,嗅出《唐山大地震》的独特,在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无常之间,他准确找到了令人动容、感人肺腑的感情宣泄点。

《唐山大地震》的片名虽然宏大,但唐山大地震不过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正如电影的英文名叫做《余震》,地震固然可怕,但活着才是一切的开始。

本片聚焦于地震面前一家人的分离与重逢,这与原著小说的脉络不谋而合:将灾难带来的一瞬间的巨大破坏力,通过两代人的心灵纠葛表现出来。

冯小刚的聪明之处在于,把灾难场面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在灾难之后,带着内心创伤的人们如何的生活。毕竟,房子塌了还可以重建,感情和信仰塌了,一辈子就完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天灾,实际上只有短暂的23秒,但对片中的一对母女来说,是漫长的32年。

人是有感情的,灾难面前“救小的还是救大的”的人生选择,任何人都会犹豫、彷徨,无力抉择。正因为电影设计了这样一个剧情爆发点,才会令很多观众陷入情感的纠结,并引出跨度三十年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中,将故事的主线清晰的划分为三个段落,分别是母亲李元妮、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他们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却因“救小的还是救大的”的艰难抉择,而遭遇了不一样的人生际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姐姐的“幸运”的,被解放军基本完好的救出来,和军官养父母幸福、甜蜜的生活了这么多年,上了大学,当了单亲妈妈,却依然能得到家人的支持。

陈道明饰演的养父,看起来是个功能性的角色,但那种发自内心的隐忍和包容,对养女的关爱有加,以及触及底线的无力感,让姐姐这条主线变得充满戏剧性。

徐帆饰演的母亲李元妮,是本片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当年,为了救小的不得不放弃大的,这是她一辈子解不开的心结。冥冥中,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没有死,可以说,是一个母亲矢志不渝的直觉,支撑他走过了震后的三十年。

影片最后,失散多年的母女在父亲的墓前再次相见,这是本片最具情感色彩的段落。徐帆极富爆发性、具有层次感的一段“哭戏”,仿佛将半辈子的感情一股脑的宣泄了出来,不由得让观众动容。

虽然冯小刚在感情戏的处理上,做到了尽可能的克制、内敛,但依然无法摆脱苦情戏最大的弊端——煽情。在巨大的悲情面前,无论是本片的感情走向,还是徐帆饰演的母亲,都会不由自主的向悲情色彩上偏移。

此外,本片试图将人物的感情走向,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但从最后的成片来看,这种尝试是失败的。过分渲染的感情,冲淡了时代性这个关键元素,观众的所思所想,全部都是围绕着一对母女的感情纠葛,选择性的忽视了不同时代背景带来的异同。


《唐山大地震》毛主席去世的那一幕究竟在电影中起什么作用?
76年是个灾难年!地震刚过周,朱,毛就在当年去世!也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国家新的开始!也是姐弟两不同命运的开始!
为什么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妈妈最后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

这个事情懵懂时看,觉得母亲真狠,只救了弟弟。等我真正做了母亲,有了两个孩子,再回头看这个电影,特别能理解这个母亲当时的选择了。

一个母亲在灾难面前,丈夫已经过世,两个孩子一个还能痛哭大喊,一个虚弱到敲石头,这种情况下,生命的分量何其沉重!就像我们看过的抗战片,一组士兵突击失败,有人深陷囹圄,有人冲出了重围,出去的人要返回去救还在危险里的战友,这时肯定是先救还能动的,而一旁奄奄一息快要不行的,这时只能顾全大局,能救几个是几个。

这个母亲当时也坚持两个都救,无论怎么说都是苦苦哀求两个都救,她心里肯定是极其哀痛却无能为力,只能不停地求人。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为什么后来只救了方达?因为还有别的遇害者被发现了,救援者必须争分夺秒,他们就要走了,再迟疑俩孩子都活不了了!她当时只能选择看来比较有把握的弟弟,舍弃姐姐,她误以为姐姐活不了了。这并不是她的错,只能说天意弄人。

何况姐姐弟弟都被抬出来后,她先抱着的是女儿,一遍遍地哭着说对不起,没有先去管儿子怎么样。她心里何尝不难受?但凡有能力,哪怕舍弃她生命,也肯定愿意这两个孩子都活下来。当然,即使这个社会完全不存在重男轻女,影片中的局面也足够残酷了。只是这既然是讲述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灾难的故事,它就难免不去触及一些当时的社会问题。而触及这些东西并不是坏事,如果能在讲述人性悲剧之上影射一层社会悲剧,这对影片的内涵是有极大好处的。

片中的母亲也大抵是个普通的慈爱的母亲,在和平的生活中完全做到了一双儿女两个都爱,然而面临灾难,冥冥之中的选择似乎被什么似有似无的东西牵动,再让这东西夹杂在单纯的丧女之痛中,血泪中还要掺进沙子,伤口上还要撒盐。


怎么评价电影《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是根据唐山地震事件真实改编的,影片中不仅有对人性的考验,还有对人间真情的传递。虽说是一部历史灾难性的剧情片,但是看完之后,真的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不管是导演选用的题材还是剧中画面的特效与转换,都是挺不错的。

这部电影主要围绕小女孩一家人来讲诉在地震后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状态。一开始,导演通过小女孩一家人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来烘托地震后惨淡状况,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借助特效来展现唐山大地震的场面,尤其是通过熟睡中甜美的小女孩过渡到鱼缸的震动,预示着地震的到来,让人措手不及。

地震后,目睹自己亲人的离去,让我们看到了灾难的无情,但又不得不接受;面对如此惨淡的景象,却有四面八方的人来支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通过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虽然获得了重生的机会,但却与自己家人离散,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一点一滴的找回属于自己的亲情。

剧情中,最让人深刻的片段就是母亲在两个孩子之间只能选择救其中的一个,不仅让我们感受了灾难带来的无奈,还让我们感受到面对人性的选择。虽说母亲最终选择了救儿子,不过在那个时候本身就还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但是对于小女孩,她所承受的打击并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不仅要直视母亲的放弃,也暗示了自己的自卑,还好在后面这个小女孩被一对夫妻收养了。但是对母亲来说,却要一生承受着对女儿的失去和悲痛。后来,长大后的女儿回到家之后,她跪下对自己的女儿说:“我惦记你们32年”,虽然这一句话很轻很轻,但是面对这一幕却很感人。可见,不管当时母亲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女儿始终是自己最牵挂的。

虽然这部影片中处处有泪点,但是导演冯小刚又用幽默的手法又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新的情节,如儿子说的一句话“那里鸡不缺,蛋也是有的”,又让人忍俊不禁。但在电影中更多的都是以情感来渲染气氛,不管是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处理的很恰当,既不显生硬,又不显单调。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让观众走进主角的情感中,来体会当时复杂的人性选择。而且在结尾的时候也通过一家人的团聚,让人看到生活的希望以及亲情的力量。

除此之外,电影中每个演员的演技都是值得称赞的,不仅把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淋淋尽致的呈现出来,而且在前后剧情的转变中,其感情也是非常到位的。就拿徐帆饰演的母亲来说,她就把面对儿女生死的各种心理活动很好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很多电视机前的父母都感同身受。

总之,这部电影的确很优秀,不管是从题材来说,还是导演的拍摄来看,亦或者演员们的演技来看,都是挺不错的。


如何评价电影《唐山大地震》?

 一场心灵的洗礼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