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坚(郭坚的个人简历)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832更新:2022-07-27 23:38:44

这部电视剧到最后郭坚死了没有,怎么死的
死了,云秀杀的
他是孙中山的革命巨柱,早年曾遭奸人谋害,后被两次追赠军衔吗?
(一)井勿幕其人

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井勿幕(1888—1918),是同盟会早期成员,陕西同盟会支部长。他曾三次留学日本,与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秋瑾等联络紧密,南北呼应,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立下不朽功勋。

1918年,他被陕西靖国军各路推为总指挥,与总司令于右任一起率领靖国军,为廓清复辟势力,巩固革命成果,开展护法运动,打击北洋反动军阀而厉兵秣马。是年底,他应靖国军第一路军司令郭坚函约到兴平南仁堡召开军事会议。1918年11月21日,在此地,井勿幕遭到郭部营长李栋材突袭身亡。

(井勿幕)

(二)遇害之谜

井遇害后,经过多方查证,背后主谋终未浮出水面。关于此一事件,随后有三种主要说法存世。

(1)第一种说法,认为是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所为

陈树藩依附北洋军阀,叛变革命,祸害陕西,与井勿幕等革命党人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于是有人怀疑是陈树藩收买李栋材害了井勿幕。也因为李栋材将井勿幕的人头献给陈树藩。于右任挽井勿幕联就云:“我哭井勿幕,汲汲救国忠诚,不亚宋渔父(指宋教仁);谁言李栋材?明明杀人犯,就是陈树藩。”

(2)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郭坚所为,且嫌疑最大

因为是郭坚函约井勿幕开会,也是他的部属李栋材直接杀害井勿幕。尽管他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在现场,但他在背后主谋的嫌疑最大。

原因是,郭坚所任靖国军第一路军在靖国军中军纪最差,井勿幕作为靖国军总指挥,对郭部多有所批评,引起郭的不满。

(井勿幕之墓)

(3)第三种说法,认为是郭坚所部的参谋长马凌甫所为

原因是,马凌甫当年与井勿幕留学日本时,分属咸长(咸阳、长安)、渭北两派,互有矛盾。马凌甫忌恨井勿幕还有一个原因是,马在日本辩论时为人所殴,认为是井勿幕暗中指使。因此,马凌甫以参谋长的职权命人以郭坚的字体和名义擅发公函,诱杀井勿幕。

井勿幕被杀之后,其胞兄“榆林王”井岳秀,费尽周折,花重金将躲进汉口租界的李栋材抓捕到榆林,剖腹剜心,祭奠其弟。但也没有挖出背后主谋。

井勿幕被害这一公案,由于当时时局动荡,军阀混战,难以查证。以后年深月久人事变化,更难查证。就此成为一桩历史谜案。


赵登禹将军的资料?
赵登禹,生于1899年5月16日,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人。菏泽古称曹州,号为“牡丹之乡”,但自古民风剽悍尚武。唐代农民起义首领黄巢即菏泽人。1865年捻军击杀清军领兵王爷僧格林沁的“柳林大战”,就发生在菏泽县的高楼寨。

  赵登禹13岁时拜本县武术高手朱凤军为师,后来精于拳术,善使大刀,能与十余人对阵,可举数百斤石磙。1914年16岁时,听曾在冯玉祥部当过兵的乡亲说,冯玉祥参加过辛亥革命,带兵纪律严明,不扰百姓,遂与同村少年结伴,千里步行去陕西投奔冯军。当时冯军兵额已满,赵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

  冯玉祥带兵注重武功训练和文化学习。有武术功底又读过两年私塾的赵登禹不久即脱颖而出。两年后,冯玉祥在阅视操练时,一眼看中卓而不凡的赵登禹。那时赵登禹已长成身高1.9米的大汉,脚蹬1尺2寸长的大鞋。冯玉祥将他叫出队列,问他会不会摔跤,敢不敢与自己比试。赵登禹连胜三跤,吓得同伴们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冯玉祥将赵登禹调到身边,当了“马弁”,即警卫员。

  1921年,冯玉祥在陕西剿匪时,摆下了“鸿门宴”,要在酒席上擒拿当地匪首郭坚。不料尚未“摔杯为号”,伏兵竟挤倒了屏风,暴露了计谋。就在双方行将火并之际,赵登禹擒贼擒王,出手制服了郭坚。因下手迅猛,拧断了郭坚的脖子。所以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说他“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

常德打猛虎 张北惜火狐

  1918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郊外的德山有猛虎伤人。一次,赵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像《水浒传》中的武松那样将猛虎打死。事后冯玉祥请城里的照相馆为赵登禹照了一张骑在虎背挥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抗战牺牲后,7月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照片,题写了“民国七年(1918年)的打虎将军”,以为纪念。

  1934年赵登禹任132师师长驻防张北县时,在殿布青山猎获两只火狐(红色狐狸),他并未按塞北习俗取狐皮制皮帽,而是派副官送交北平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为此他还写了亲笔信(此信现存北京市档案馆):

  径启者,敝师驻防塞北,有名殿布青山者,日前偶在该山得获火狐两只,因敝师不便饲养,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素谂(音“审”,知悉)贵园万牲罗列,以供游人观瞻,兹特派副官单永安,携往送上,即请查收为荷,此致万牲园。

师长赵登禹拜启 七·六  

  打虎不伤狐,凌强不欺弱。若非睹此信,谁能料到,“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这样充满爱心的仁人之语,竟出自喜峰口大刀杀敌的猛将笔下。

银元挡子弹 大刀屠敌营

  日寇继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全境之后,又于1933年3月从长城喜峰口(河北省迁西县)向华北进犯。赵登禹率109旅,自3月9日至11日与敌激战3天。赵登禹腿部中弹,却未受重伤。原来,战前发饷时,一名士兵领到的银元中混有一枚假币,赵登禹即为他调换,并将假币随手放入裤袋。正是这枚假币挡住了子弹。事后,赵登禹还向那位士兵道谢。
一副郭坚书法对联赏析
一副郭坚书法对联赏析
作者:巩宝生,王周应
摘要
郭坚书言对联纵174厘米、横44厘米,字心纵147厘米、横38.5厘米,纸本,上联“灯影鱼舟外”,下联“潮声客枕边”,下联左侧有郭坚落款,钤朱文篆书“方刚”印及白文篆书“郭坚”印各一枚,纸镶绫边式装裱,上下天地杆处略残,但字心完好,背面后来又用牛皮纸衬裱,以为保护。
郭坚的个人简历

郭坚,男,汉族,江苏高邮市人,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9月获副教授任职资格。
1983年07月至1988年05月南京气象学院电教中心教师;
1988年05月至2000年10月任重庆邮电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其间:1995年09月至1996年07月在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进修了硕士研究生所有课程;
2000年10至2004年04月任重庆市信息产业局综合规划处处长;
2004年04月至2009年3月任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2009年3月至今,任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郭坚的关中怪才

从1917年—1921年郭坚驻军凤翔与岐山间,曾在凤翔创办“右辅中学”。出版过《捷音日报》,除报道军事外,还宣传革命思想,矫正社会观念。在凤翔首次成立县农会、天足会,宣传妇女缠足之害,提倡放足,效果颇佳。1919年5月,凤翔县中小学学生受郭坚支持,上街游行,提出“打倒军阀”“抵制日货”的口号。郭于军事外,尤善书法文辞,所撰写对联,内容对仗工整,有雄才大略,才华横溢,书法更放逸如其人。
这幅郭书对联系凤翔名人收藏,文革中查交转凤翔县博物馆,书作装裱采用晚清至民国年间普通书画通常采用的纸镶绫边式,装裱形式于郭所处年代相吻合,从纸质上看为手工制纸,纸厚且质量上乘,纸呈旧黄色,有自然风吹、日蚀、烟熏的痕迹,用手触摸有柔软之感,从纸质颜色和旧的程度来看, 多年之物,靠天杆地杆处略残,正是多年悬挂的结果及见证,故第一感觉是真迹无疑,另从舟、声、客、枕等字行笔飞白来看,笔迹墨痕清晰可辩,为一笔写成无做作之痕迹。
这幅对子除有郭的落款和两方印章外,其它无从考辩,即无上款写于何人,也没有写于何时及何地。郭为职业革命家,一代枭雄,戎马之暇,以书法作为静心自娱或与社会上层名流权贵交流应酬的一种形式与载体,落款简洁而惜墨如金,这种落款形式多为非职业书法家所为。
此幅书作和所见到郭其它作品,经分析对比且与书作内容联系在一起,这幅对联可能作于民国六年前后,郭任讨伐军总司令渡河北伐,败于晋南,只身遁回凤翔后所书,鱼舟、灯影、潮声、客枕正是黄河行舟,讨逆护法,风起云涌,革命大潮的真实写照。此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给人以气壮山河,汹涌澎湃之感。
郭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常在征战之余依然游笔恢恢地借前贤诗句及典故以明志,或言理,抒发个人情怀,行重整山河,担当道义的宏图大志。书法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艺,而是体现道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以字传情,以书达意,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人生观的表露,内心世界的交流,从而达到鼓动宣传革命,教育感化人们,投身到现实的革命斗争中去。
郭坚不仅武略惊人,而且书艺横生。学习书法的脉络清晰可辩,能领略到郭曾经受过严格而正统的文化教育,如作联、书法等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他所处的时代即鸦片战争后,山河破碎,一批国人梦想以洋务强国,从而达到经济,军事,文化的复兴。在书法上表现为尊碑抑帖的书学观点,以魏碑方正雄强代表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并迎合代表了那一时代的审美情趣。郭生活在哪个时代,尊碑思想使他对魏体用功尤勤,此联字形结体、笔法神韵全似魏碑龙门一路,因行笔快捷,故楷以行化,魏楷实以魏行。但落款署名郭坚二字别有情趣:郭字右偏,耳字一竖笔画很长,行笔快捷,亦用笔快慢相间,似断非断,呈飞白状。长竖落笔时用力略按。此处虽笔断而意连,凝笔转向坚字左一小竖后掉转笔头,写完坚字,且坚字特小,更显郭字苍劲有力。这种看似简单的翻转、点提用笔之法,结体富有情趣变化非书法高手莫能为。
这幅对联字形呈扁方,笔画粗细相间,但舒展外纵,当系软毫笔所书,从笔法、神韵、结体应属于厚重而有神一类的书作。用墨浓、枯相间,如影、声字,行笔快、慢有序,如鱼、枕字,尤如“声”字,属左右、上下结构,用笔用墨匠心独具,错落有致,笔画虽细而不纤,浓墨涨连而不臃,故字形稳健而飘逸,一字之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幅作品增加了动感并有苍劲、圆润之美。
就这幅对联来看,应属目前我所见到郭坚以魏碑笔法书写较好的一幅。论功力行气,字势间架,笔墨情趣,不失为一件上乘之作。书此联全宗魏碑而不板,尊碑行意而不流,行笔方圆并用,用笔刚劲,笔实墨沉,有力完气足,大气磅礴之势,呈剽悍、雄强、豪迈奔放的风格,使人视之,有震撼之感。真可谓森严庙堂气,高古奇绝,飘逸君子风,随意轻松,两者完美之结合。且字势厚重,中宫紧收,点画纵横舒展奔放。魏之间架,行之用笔,浑然一体。用墨浓漆中见飞白,行笔疾涩中见情趣。不失为一件上好的书法珍品。此等书作非一般常人能理喻可仿效的。
从郭坚短暂一生的经历和遗留墨迹内容来看,他是一个胸怀天下,爱国忧民,有雄才大略,识大局,明事理的人中之杰。极坚之才,可以纵横一世,而不免为人所算,论者犹或惜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