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宰相裴炎主张还政李旦支持废李显,有什么样的用意?)

来源:星辰影院人气:254更新:2022-07-27 21:42:53

历史上对大唐忠心耿耿的裴炎为何会以叛乱之名被赐死?
主要是因为他一直在反对武则天,然后虽然说一直都忠心耿耿,但是武则天肯定是会一直记恨他的,所以他把他杀了。
裴炎一生悲哀,作为一颗棋子是如何被毁灭的?

为了能够在动荡的环境中保命,保家族的安宁,裴炎和武则天联手,将唐中宗拉下马,扶持唐睿宗李旦继位。李旦继位后,实权在武则天手中握着。之后她做一些改革和事情,透露出改朝换代的意思,这让裴炎很是抵触。最后裴与武则天决裂,武派亲信构陷裴炎谋反,遂以忤逆之罪处死了他。

一、裴炎为何甘愿做武则天的棋子

在唐高宗李治死后,安排了辅政大臣、君主和皇后相互制衡的局面,以维持国家的局势平稳。但是裴炎迫于武则天的“雷霆手段”,和武站在了一起,背后谋划,让辅政大臣们纷纷“落马”,为武则天掌权创造了条件。而之所以裴炎这么做,主要是惧怕武则天的“心狠手辣”,自己死不足惜,可是不能拉上一个家族的人陪葬,所以他宁愿做一个“棋子”,也想为自己和家族的安宁做一些努力。之后,武则天在裴炎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向权利中心,为其改国号和称帝创造了条件。

二、武则天为什么要杀掉裴炎

对于武则天来说,器重裴炎,让他做丞相,完全是为了利益。而如果利益发生了改变,必然会导致关系生变。在武则天改了国号且宣布大赦天下之后,裴炎感觉到了武则天想要“改朝换代”的意图。之后武则天把自己的外戚放到了高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裴炎在朝堂上的势力。之后武则天准备兴建武氏七庙,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裴炎也加入到反对的阵营中来,让武则天很是不高兴。不仅如此,裴炎还在朝堂上劝诫武则天“放权”,让李旦做真正的君主。这让武则天很是恼火,以为他已经和乱党勾结,便找来亲信,构陷裴炎谋反,以忤逆之罪处死了他。

对武则天来说,她之所以把裴炎当“棋子”,与裴联手行事,主要是为了掌权。但是裴炎却在武则天“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使绊子,自然会让武不爽,再加上乱党徐敬业的掺和,彻底激怒了武则天,所以她杀死裴炎,以儆效尤。


堂堂唐朝宰相裴炎,为何会因写“青鹅”二字被杀?
因为这是他和叛臣徐敬业勾结的证据,意思是说“十二月我来”,所以被诛杀。
裴炎曾杀死备受武则天重用的宰相,最后怎么死的?
最后武则天将其处死了,并且以谋反的罪名处死的,即使众多大臣为其求情也没有用。
宰相裴炎做错了什么?武则天为何把他满门抄斩了?
他参与了谋反,和徐敬业暗中勾结;当时的徐敬业正在造反,武则天也掌握了他与徐敬业勾结的证据,因此将其满门抄斩。
宰相裴炎主张还政李旦支持废李显,有什么样的用意?

关于裴炎的形象,史学家争议颇大,有人认为他是李唐的忠臣,有人认为他是毁了李唐的武后帮凶。以郭沫若为代表,对裴炎就行了彻底的道德审判,他以历史小说的笔法,把裴炎塑造成了“宇文化及”的化身。

在废李显之前,裴炎就曾经参与过太子李贤被废事件,在这两件事中,裴炎充当了武则天的爪牙。可是李旦即位后,裴炎却坚持让武则天归政,并借由徐敬业谋反,公然发难武则天。结果被武则天以勾结徐敬业为由,遭到冤杀。


裴炎前后矛盾,先做武则天的盟友,危害李唐,又跟武则天翻脸,力挺李唐,他到底为何这么做呢?

01

裴炎告密,导致中宗李显被废

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宰相裴炎受遗诏出任辅政大臣。嗣圣元年(684年)正月,龙椅还没坐热乎的唐中宗李显,就与裴炎发生了矛盾: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李显想提拔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门下省侍中,同时授其乳母的儿子为五品官。裴炎坚决不同意,俩人杠上了。


唐朝的法律规定,皇帝的圣旨必须有宰相的复核签章才能生效,否则等同于马粪纸。所以,如果裴炎不同意,李显说了也是白说。

震怒之下的李显,忘了自己的龙椅还是凉的,说了句让他后悔一辈子的话:“我即使把大唐天下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何况一个小小的侍中?”

其实侍中不光不小,而且非常大。唐朝的宰相是群相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一把手,和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二三把手,都是宰相。中书省的一把手叫“中书令”(裴炎就是中书令),门下省的一把手就叫“侍中”。李显提拔韦玄贞为侍中,就是想让岳父当宰相。

韦玄贞当时的职位是豫州刺史,从地方长官,一下子提拔为宰相,这个跨度确实太大了。而且李显的这个任命,明显带有任人唯亲的痕迹,难怪裴炎反对。


一个坚持要提拔,一个坚决反对,李显说了负气话。裴炎抓住李显的小辫子下手,他悄悄找到武则天,打了个小报告:

“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洎刘祎之率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乃废帝为卢陵王。”

武则天一句话,羽林军冲往大殿,把李显从龙椅上轰下台,换李旦上位。

02

奏请武后归政,以谋反罪冤死


李旦登基后,裴炎一直主张武则天归政于李旦,由此他与武则天矛盾越来越深。有四件事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第一件事,武承嗣奏请给武氏立七庙,裴炎反对。

立庙祭祀是有规制的,不能乱来。古代法律规定,士大夫祭祀祖先只能祭祀三代,诸侯祭祀五代,天子祭祀七代。武承嗣提出给武氏立七庙,就是盗用天子规格,是僭越行为,以法律规定,可以将他直接拉下去咔嚓了。

武承嗣不光提出武氏立七庙,还提出给武家先祖追谥王的封号,他敢如此胆大妄为,显然有人撑腰。

裴炎提出反对,他告诫武则天,不应该偏私亲属,要留意当年吕氏的教训。武则天不高兴了:吕雉是封吕家活着的人为王,我仅仅是追谥过世的,能一样吗?


第二件事,武承嗣奏请诛杀宗室势力,裴炎反对。

武承嗣又向武则天进言,宗室王爷们阴谋作乱,所以,请斩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绝宗室之望。

这件事影响太大,宰相们谁也不敢之声,唯有裴炎坚决反对,于是“后愈衔怒”。

第三件事,裴炎谋划劫持武则天

矛盾越来越激化,武则天把着大权不放,裴炎决定铤而走险,企图发动政变,以武力劫持武则天,可惜没成功:

“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

第四件事,借由徐敬业谋反,公开发难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李勣(即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造反,发出《讨武曌檄》,提出复立中宗李显。裴炎借此向武则天公然发难,他说:

“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

徐敬业之所以有借口,就是因为你把着权力不放,如果归政皇帝,他们不需要征讨就瓦解了。

裴炎也犯了李显的错,一句话满朝哗然,他遭到以御史崔詧的弹劾,以谋反罪下狱受审。

据《朝野佥载》记录:裴炎有一天听到庄上小孩子高唱:“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他大惑不解,找人求教。来了一位大才子骆宾王,给他解释说:这是个谶言,意思是你裴大人要做皇帝。裴炎大喜,于是借骆宾王为中间人,与徐敬业勾结在一起。


历史上的裴炎是个什么样的人
裴炎(?-684年),其父裴大同。少年时勤奋好学,为弘文生,精于《左氏春秋》、《汉书》。后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司仓参军,历官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680年入相。681年迁侍中,掌门下省。唐中宗即位,迁中书令,后来,因李显欲任命韦皇后父亲韦玄贞为宰相,太后武则天在裴炎支持下废李显,改立李旦。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裴炎反对,武后不悦而作罢。684年冬,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武。武则天问策,裴炎主张归政,武后大怒。崔察弹劾其有异图。下狱,由蹇味道、鱼承晔审讯。十二月被斩于洛阳都亭驿前街,抄家籍没,查无积蓄
裴炎为人,旧史称“寡言笑,有奇节”。裴炎出身于当时著名大族“洗马裴”氏家族,其父裴大同,曾任洛交府(陕西省富县)折冲都尉,洛交府是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上;弘文馆是设在门下省的贵族子弟学校,学生止30名。无论是四品官员的子弟,还是弘文馆的学生,凡有这种身份的人,按照当时法律都可轻易获取官职,而裴炎却胸怀远大,笃志10年,勤学不倦。史文强调他“尤晓《春秋左氏传》”,自然是指他深明春秋大义,能恪守“君君,臣臣”之道。 裴炎,字子隆
[1]裴炎后来举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山东省鄄城)司仓参军,以后历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这时已是唐高宗晚年,裴炎在当朝大臣之中,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入相的第二年,即永隆二年(681年),由黄门侍郎迁侍中,具体主管了中央三省之一门下省。永阜元年(682年)唐高宗幸东都(洛阳),留太子李哲守京师(长安),“命炎与刘仁轫、薛元超为辅。”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患病,裴炎随太子赴东都侍疾,年底唐高宗病重,命太子监国,裴炎“奉诏与黄门侍郎刘齐贤,中书侍郎郭正一并于东宫平章事,”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终的当天晚上,“召裴炎入,受遣诏辅政。”   唐中宗李显即位,裴炎迁中书令。裴炎在朝廷上的举足轻重,于下例可见一斑:唐朝旧制,宰相议事地点在门下省,号称“政事堂”。裴炎之前的重要宰相如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虽然各自本官为司空、仆射、太子太师,也都兼知门下省事,至裴炎以中书令为审相,却把政事堂移到中书省,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成例。   唐中宗登基伊始,就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宰相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认为这不合法统。韦玄贞刚刚由普州参军提为豫州刺史,马上又拜侍中还有那位乳母儿子由白丁拜五品官,别人会怎么看呢?因而固执不肯从命。唐中宗发了怒,议:“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这就更离谱。裴炎无奈,只好向武则天报告。武则天立即召集百官到亁元殿,命裴炎与中书侍郎刘讳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虞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幽于别所,另立豫王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这样一来,武则天“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临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   武则天自永徽六年(655年)立为皇后,经营30年,至此开始了她真正“圣衷独断”的时代,史称“则天朝”,并进而为改朝换代做准备。“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武则天虽然也向人们解释自己临朝称制的原因是:“皇帝谅暗不言,吵身且代亲政。”但司马昭之心路入皆知,朝廷内外的紧张气氛有增无减。武则天为防患未然,从废太子李贤身上下手,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去巴州(四川省巴中县)将他逼死,开了杀戒。   当武则天听从武承嗣的主意,要追王自己的先祖,立武氏七届时,裴炎起而坚决反对。唐朝是李姓江山,武则天是李家儿媳,拄即封建礼制,另立武家宗庙就是僭越,会威胁到李唐社稷,因此裴炎向武则天说:“太后母仪天下,宜以至公而不应示人以私。”并且摆出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教训武则天:“独不见吕氏事乎!”武则天解释自己和吕后不一样,是追尊死人,存残殊迹,没什么害处。裴炎仍然坚持:“事当防微杜渐,不可长耳!”武则天不悦而罢,暂缓建武氏庙,但仍追尊自己五代祖宗,在文水老家立了祠堂。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